-
公开(公告)号:CN117229665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22994.9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层间电位差控制的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防护系统,所述隐身材料防护系统设于飞行器机体外侧,包括为多层结构,包括红外隐身层、雷达吸波层以及可选的其他功能层,各层间设有防腐蚀涂层;其中,红外隐身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1.0 ‑0.2V,雷达吸波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0.9~~‑0.1V,防腐蚀涂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0.9~‑0.2V,各层间电位差均小于250mV,且由内向外呈梯度递减,直至层间电位差小于50mV,以抑制电偶腐蚀过程。本隐身材料防护系统能够满足航空器重量、力学和隐身性能指标,同时具有海洋环境耐腐蚀性,能实现飞行器的减重且兼顾吸波性能,可以有效提升航空器全寿命周期的隐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22966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22937.0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IPC: C09D5/30 , B05D1/36 , B05D7/00 , C09D5/32 , C09D5/10 , C09D163/00 , C09D18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混合电位的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系统的腐蚀控制方法,所述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系统包括隐身材料涂层,涂层位于航空器表面,为多层结构,包括红外隐身涂料层、雷达吸收材料层、防腐蚀材料层;各层均由胶黏剂、功能填料和辅助组分构成,通过调节红外隐身涂料层、雷达吸收材料层、防腐蚀材料层中功能填料的种类和含量,使隐身材料涂层整体的电极电位相对于航空器表面不高于‑1000mV,其中隐身材料涂层的电极电位较低;本发明调节了隐身材料系统和机体材料之间的电位差,减小电偶腐蚀的产生,实现对不同功能涂层材料以及机体材料的腐蚀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22966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22937.0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IPC: C09D5/30 , B05D1/36 , B05D7/00 , C09D5/32 , C09D5/10 , C09D163/00 , C09D18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混合电位的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系统的腐蚀控制方法,所述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系统包括隐身材料涂层,涂层位于航空器表面,为多层结构,包括红外隐身涂料层、雷达吸收材料层、防腐蚀材料层;各层均由胶黏剂、功能填料和辅助组分构成,通过调节红外隐身涂料层、雷达吸收材料层、防腐蚀材料层中功能填料的种类和含量,使隐身材料涂层整体的电极电位相对于航空器表面不高于‑1000mV,其中隐身材料涂层的电极电位较低;本发明调节了隐身材料系统和机体材料之间的电位差,减小电偶腐蚀的产生,实现对不同功能涂层材料以及机体材料的腐蚀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22966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22994.9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层间电位差控制的耐海洋环境隐身材料防护系统,所述隐身材料防护系统设于飞行器机体外侧,包括为多层结构,包括红外隐身层、雷达吸波层以及可选的其他功能层,各层间设有防腐蚀涂层;其中,红外隐身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1.0~‑0.2V,雷达吸波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0.9~‑0.1V,防腐蚀涂层的混合电位范围为‑0.9~‑0.2V,各层间电位差均小于250mV,且由内向外呈梯度递减,直至层间电位差小于50mV,以抑制电偶腐蚀过程。本隐身材料防护系统能够满足航空器重量、力学和隐身性能指标,同时具有海洋环境耐腐蚀性,能实现飞行器的减重且兼顾吸波性能,可以有效提升航空器全寿命周期的隐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783137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143501.5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北京昊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化转换寄生单元的紧耦合天线阵列,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天线辐射层、介质支撑层(3)、吸波层(4)和载体平台金属面(5);所述天线辐射层包含多个构成二维均匀平面阵的天线辐射单元(1),且天线辐射单元(1)在构成二维均匀平面阵时预留有阵列间隙,所述阵列间隙中加载有极化转换寄生单元(2)。本发明对紧耦合天线阵列的辐射体进行同层嵌入式加载,解决了低散射紧耦合阵列在设计过程中散射抑制、阵列增益与物理尺寸难以兼容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8313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143501.5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北京昊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化转换寄生单元的紧耦合天线阵列,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天线辐射层、介质支撑层(3)、吸波层(4)和载体平台金属面(5);所述天线辐射层包含多个构成二维均匀平面阵的天线辐射单元(1),且天线辐射单元(1)在构成二维均匀平面阵时预留有阵列间隙,所述阵列间隙中加载有极化转换寄生单元(2)。本发明对紧耦合天线阵列的辐射体进行同层嵌入式加载,解决了低散射紧耦合阵列在设计过程中散射抑制、阵列增益与物理尺寸难以兼容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371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26685.9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北京昊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相心的柔性缝隙型辐射面天线,包括辐射层(1)、金属地板(2),以及设置于辐射层(1)与金属地板(2)之间的介质层(3);所述辐射层(1)包括多个单元辐射面(4),每一个所述单元辐射面(4)上设置有四条领结形开槽(5);每一条领结形开槽均由两个条形缝隙构成,且两个条形缝隙交汇于单元辐射面(4)的正中心;每一条领结形开槽的两个条形缝隙之间均设置有馈电点(6)。本发明具有重合且固定的相位中心,易于进行极化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18137158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425223.6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北京昊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频带蒙皮共形缝隙一体化天线,属于通信领域,它包括通过一体成型的辐射蒙皮和加装在辐射蒙皮上的电缆防护组件;辐射蒙皮内从下往上依次包括蒙皮、辐射层、第三透波材料层、第二微带层、第二透波材料层、第一微带层、第一透波材料层和馈电层;在馈电层上设置有第一金属微带线,在第二微带层上设置有第二金属微带线,在第一微带层上设置有第三金属微带线,在辐射层上开设有两排平行排列的通孔组件;电缆防护组件焊接在第一金属微带线上,且分别与第二金属微带线和第三金属微带线焊接,第二金属微带线和第三金属微带线与两排平行排列的通孔组件焊接。本发明赋予蒙皮新的功能,天线与蒙皮共形,蒙皮具有辐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48558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656905.X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进气道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波导高次模损耗的高维扭曲进气道设计方法。包括:通过对进气道喉道进行高维扭曲、梯度渐变设计,提高进气道的高频电磁波能量损耗;通过将进气道喉道设计成S弯形,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进气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唇口段、喉道段以及终端段;喉道段具有渐变的宽高比;喉道段为两段式双S弯形。本申请针对飞机进气道的喉道,结合国内外技术基础,对进气道喉道进行设计与修形,基于波导高次模损耗理论,实现了高频扭曲的两段式双S弯喉道的设计,实现散射电磁波边传输边损耗,显著实现高频RCS减缩,并增加电磁波在进气道内反射次数,以减少后向回波,有效改善飞行器在头向的低可探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91341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296753.0
申请日:2023-03-23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深圳光启高端装备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阻抗渐变超材料的设计方法,其包括:计算阻抗渐变超材料集合X={x1,…,xk}对应的评价函数结果集合Y(X)={y1,…,yk};计算评价函数结果集合Y(X)对应的均值和方差,以及根据所述均值、方差和评价函数结果集合Y(X)计算先验分布函数;根据评价函数结果集合Y(X)中的最小值、先验分布函数和方差计算采集函数;执行迭代操作以获得采集函数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最优阻抗渐变超材料,以及在迭代操作结束时输出最优阻抗渐变超材料所表征的多个超材料层中的每个超材料层的厚度和/或阻抗以及所述多个超材料层的排列。如此可有效缩短阻抗渐变超材料的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