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8755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84983.1
申请日:2024-08-08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A62D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灭火剂的原料包括MIL‑96‑Al/GO与全氟己酮;MIL‑96‑Al/GO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氧化石墨烯、水、MIL‑96‑Al混合分散均匀,然后进行水热反应,冷却后收集固体,干燥得到MIL‑96‑Al/GO。本发明将MIL‑96‑Al与氧化石墨烯复合,得到一种复合材料MIL‑96‑Al/GO,可以在全氟己酮中均匀分散,直接吸附全氟己酮长期存储过程中的氟离子,解决了全氟己酮腐蚀性的问题。复合材料还能大大提升全氟己酮的汽化热,使全氟己酮具备优异的持续吸热能力,能很好的解决锂离子电池易复燃的难题,制备的灭火剂是一种绝缘强吸热无腐蚀的高效灭火剂。
-
公开(公告)号:CN11696046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09361.7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10/0568 , H01M10/0569 , H01M10/0567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型电解液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该阻燃型电解液仅由特定配比的电解质锂盐、酯类溶剂及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PFPN)制备而成,应用于锂金属电池体系中,整体上可以显示出优异的阻燃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9952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022368.3
申请日:2023-08-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10/056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羧酸酯基阻燃型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该羧酸酯基阻燃型电解液仅由特定配比的电解质锂盐、羧酸酯类溶剂及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PFPN)制备而成,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中,可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稳定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954170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96227.7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16C20/70 , G16C20/30 , G16C20/50 , G06F30/27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锂电池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利用机器学习设计兼容石墨负极的非可燃磷酸酯电解液的方法,其中方法包括:将目标磷酸酯电解液中包含的固定组分输入机器学习模型,获取主溶剂和磷酸酯溶剂的第一摩尔比临界值,以表征兼容石墨负极的磷酸酯分子临界数目;设定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包括:基于第一摩尔比临界值设定第一约束条件,基于电解液的阻燃性设定第二约束条件,基于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设定第三约束条件;以最大化石墨负极兼容性为第一优化目标,以最大化阻燃性为第二优化目标,以最大化离子传输能力为第三优化目标;基于设定的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构建磷酸酯电解液配比优化模型并进行求解,确定目标磷酸酯电解液的最优配比。
-
公开(公告)号:CN1183629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91184.1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85 , G01N3/20 , G01N13/00 , G01N23/046 , G01R31/389 , G01R3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锂电池内短路特征参数测试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通过三点弯曲诱导待测锂电池内部短路,进行三点弯曲实验;通过CT扫描,获取机械滥用下的待测锂电池的内部结构变化;通过测试待测锂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包括离子扩散系数、直流电阻、交流内阻、短路电流,提取与内部短路相关的特征参数;在不同的弯折角度下,研究待测锂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下的产热变化、热失控行为、温度电压变化及临界热失控角度。本发明解决了在锂电池机械滥用情况下,存在的内短路特征提取准确性及效率较低,降低电池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57995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777035.1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D04H1/728 , D04H1/4382 , D01F6/54 , D01F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属于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技术领域。此复合固态电解质包括丁二腈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溶剂、偶氮二异丁腈、电解质锂盐、聚丙烯腈及磷酸钛铝锂。有益效果:本发明获得了热稳定性优异的复合固态电解质,通过原位热聚合的方法简化电池的制备工艺,固态电解质中的不燃组分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基于有机包覆的LATP和PAN的复合纺丝膜制备的复合固态电解质提升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73040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184892.0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C07C49/167 , C07C45/00 , A62D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4F碳氟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锂离子电池灭火剂中的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灭火剂技术领域。该14F碳氟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溴化钾、全氟丁烷、1‑溴‑五氟丁酮、四丁基溴化铵和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加热搅拌状态下反应,得到14F碳酯;将氢化铝锂、无水乙醚、14F碳酯溶于无水乙醚中,反应,得到14F碳醇;将二氯甲烷、14F碳醇、三乙胺和丙烯酰氯室温下反应,得到14F碳氟化合物。有益效果:本发明以全氟丁烷、1‑溴‑五氟丁酮为原料,先经亲核取代,再经氢化锂铝还原,再与丙烯酰氯经过缩合反应得到一种新型的碳氟化合物,具有绝缘、高汽化热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66077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829659.7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96 , G01R31/389 , G01R31/385 , G01M3/04 , G01M3/02 ,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神经元检测的锂电池的异常监测方法及其系统。该方法采用TiO2和SnO2制备的二元气敏传感器作为神经元传感器,对电池柜不同位置进行检测。信号分析过程包括异常信号捕捉、信号时域分析和环境干扰自检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浓度超限的时长和浓度变化速率两项指标发现锂电池柜中特征气体的异常点;第二阶段结合不同异常点的时域特征分析异常的因果关系,进而初步排查环境干扰;第三阶段通过主动排气来精准排除环境中特征气体对监测过程的干扰。最终实现对锂电池中特征气体进行早期发现和异常定位。本发明克服了传统锂电池柜安全监测过程存在的精度差、实时性不足和误报率较高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584219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429410.9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3 , H01M10/637 , H01M10/655 , H01M10/6554 , H01M10/6563 , H01M10/658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块定向隔热散热结构及散热方法,定向隔热散热结构包括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电池单体,多个电池单体沿第一方向依次串联,形成多列电池组,多列电池组的同一行电池单体之间沿第二方向相互并联,且相邻两列电池组在第二方向均设有间隙,通过间隙设置用于提供定向散热气流的散热通道,多列电池组相邻两行电池单体之间均设置有用于阻隔热量在串联方向上扩散的隔热材料层。散热方法包括实时检测电池单体的温度,当电池单体的温度超过安全运行的温度阈值,打开散热通道,提供定向散热气流,对电池单体进行降温。本发明能够实现电池模块级的定向隔热散热,在有效的缓解电池单体间热扩散的同时,快速的将过热电池单体的多余热量定向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764111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667580.0
申请日:2022-12-23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供电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50/24 , H01M50/30 , H01M10/613 , H01M10/6568 , H01M50/244 , H01M50/28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防火保护结构,包括防护壳体、定位挡板和防护板组件,防护壳体呈矩形空心结构,防护壳体中部固定安装有定位挡板,定位挡板外侧均匀安装有防护板组件,防护板组件与防护壳体之间均匀设置有电池模组放置槽。本发明中设置的冷凝模块通过循环液实现对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的功能,防止热量堆积,避免动力电池发生起火的现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