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2800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095792.4
申请日:2023-01-29
Applicant: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供电服务监管与支持中心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程度评级的绿色证书分配方法;本发明提高了对用户的碳排放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可以让用户对自身的碳排放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减排责任,从而积极引导高排放分区和特高排放分区的用户购买绿色责任证书,降低等效的碳排放程度的优点,将用户碳排放程度定义为综合考虑碳势和碳排放量后的评价指标。碳排放程度标准值根据系统平均碳排放程度和地方政府减排计划规定,并根据用户的平均碳排放程度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来界定电力用户碳排放程度级别构建绿色证书分配模型,解决绿色电力证书在用户侧的分配问题,引导用户积极承担碳减排责任。
-
公开(公告)号:CN115936390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675771.1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供电服务监管与支持中心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需求响应方法,首先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发电机组模型,再根据构建的综合能源系统发电机组模型建立以发电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机组出力,并获得发电机组最优出力;本发明通过构建电‑热耦合的动态碳排放因子,并将电力系统碳排放量从源侧传递到荷侧,再同时实时更新,使得用户能对自身用电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极大程度的减少了高碳排放行为,接着建立满足可感知、公平性、激励性和可激励性原则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使得用户能进一步的调整用电时间,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可转移负荷和可削减负荷,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361049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0412261.4
申请日:2021-04-16
IPC: G06F30/18 ,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铁近区大地和电网模型的变压器偏磁电流计算方法,通过电阻网络模型计算了杂散电流的大小,然后基于大地电阻率模型分析了杂散电流引起周围地电位的变化,最后建立了城网220kV变压器网络拓扑模型,得到了变压器中性点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本发明为研究地铁杂散电流与城网220kV变压器偏磁电流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一种定量计算地铁沿线附近电网中的220kV变压器偏磁电流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分析地铁杂散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弥补现有技术中有关地铁沿线附近城网220kV变压器计算偏磁电流的模型与方法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4818508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528274.2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7/00 , G06Q10/04 , G06Q10/00 , G06Q50/06 , H02J3/00 , G06F113/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模拟台风灾害作用下电网连锁故障状态的仿真方法,首先根据台风数据集建立台风的环流风场模型和移行风场模型,再建立出台风时空分布模型,接着绘制电网元件易损性曲线,以获得不同风速对应下电网元件的损坏概率,再将电网元件的工作状态集合抽象成马尔科夫状态,并构建成电力系统的状态转移模型,以生成电力系统在台风作用下不同时刻的故障电网元件集;本发明考虑了台风灾害的时空特征,结合电网元件的易损性分析,给出了电网故障抽样仿真方法,能够实现对电网各个元件及分区故障状态的实时预测,并准确地模拟极端台风对电网的影响,为灾害时电网的正常运行和即时维护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69307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222056.6
申请日:2022-03-0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电气热互联综合能源配电系统功能可靠性评估方法,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负荷数据、发电系统机组参数数据和配电网络数据;根据用户负荷数据、发电系统机组参数数据和配电网络数据建立热电联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根据热电联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进行多场景可靠性评估,其中,多场景可靠性评估包括安装CHP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安装CHP后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本发明能够有效实现复杂、大规模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为电气热互联综合能源配电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4648243A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210337817.2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典型配电网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配电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43个二级评价指标;获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43个二级评价指标涉及的原始数据,并形成指标数据矩阵;利用改进TOPSIS法求解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并根据各指标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接近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本发明建立了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对配电网多属性评价的需要,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36678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175196.4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18 , G06F30/367 , H02J5/00 , G06F111/02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电动汽车负荷的直流配电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步骤建立直流配电网系统模型;根据建立的直流配电网系统模型,推导出描述低频振荡和高频振荡的简化降阶方程;分析系统关键参数对振荡模式的影响;提出电动汽车负荷稳定性增强措施;本发明通过特征值和参与因子分析,识别柔性直流配网系统内存在的主导振荡模式,分析系统典型参数对系统主导振荡模式的影响,发现配网低频振荡模式主要受到换流器动态影响,高频主导模式主要受到电动汽车等负荷影响;还分别分析高频段和低频段振荡特性,推导得到不同频段下振荡特性的降阶简化模型,分析从而明确导致的配网不同频段振荡的影响因素,具有方法科学合理、适用性强和效果佳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361049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412261.4
申请日:2021-04-1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18 ,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铁近区大地和电网模型的变压器偏磁电流计算方法,通过电阻网络模型计算了杂散电流的大小,然后基于大地电阻率模型分析了杂散电流引起周围地电位的变化,最后建立了城网220kV变压器网络拓扑模型,得到了变压器中性点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本发明为研究地铁杂散电流与城网220kV变压器偏磁电流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一种定量计算地铁沿线附近电网中的220kV变压器偏磁电流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分析地铁杂散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弥补现有技术中有关地铁沿线附近城网220kV变压器计算偏磁电流的模型与方法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1366765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88227.9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1R15/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互易光学组件,包括低压侧组件和高压侧组件,其中,低压侧组件包括光源、消偏器、集成光学器件、延迟线、探测器、双闭环控制装置和1/4波片,高压侧组件包括光纤环;光源通过消偏器与集成光学器件相连接,集成光学器件分别与延迟线和探测器相连接,且探测器通过双闭环控制装置与集成光学器件形成闭环连接,延迟线通过1/4波片与光纤环的一端相连接。本发明能够减少互易光路受到的外界振动、冲击的影响,闭环绕制符合安培环路定理,减少杂散磁场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351971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188805.9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装置,包括:光源、探测器、耦合器、Y波导、耦合器、保偏光纤延迟环、1/4波片和传感线圈,其中,耦合器包括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光源和探测器均与第一耦合器相连接,第一耦合器与Y波导相连接,Y波导的两条后端支路均与第二耦合器相连接,第二耦合器通过保偏光纤延迟环与1/4波片相连接,1/4波片与传感线圈相连接。本发明有效弥补了常规互感器在绝缘、谐波、谐振和精度等方面的问题,可靠性好,运行能耗小,安全性能高,有效适应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现实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