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5642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210304986.6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E21B7/04 , E21B7/10 , E21B47/022 , E21B4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钻孔的水平度监测纠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煤矿钻孔技术领域,包括普通钻头、第一中心轴和钻头,第一中心轴的一端与普通钻头的一端相固定连接,且第一中心轴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套管,第一中心轴的另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二中心轴,且第二中心轴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套管,钻头固定安装在第二中心轴的另一端,且第二中心轴与第一中心轴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相转动连接,通过第一液压伸缩杆,便于对第一中心轴和第二中心轴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便于进行纠偏,并通过无线倾角传感器和位移感应器,便于对钻头行进方向的水平度和在钻孔后孔内壁与第一套管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钻孔的水平精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18879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0907310.1
申请日:2021-08-09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 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柱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破裂煤柱加固与防火方法,破裂煤柱加固与防火方法包括:进行破裂煤柱的损伤分析,确定破裂煤柱损伤区域以及损伤分布特征;基于确定的损伤区域以及损伤分布特征确定破裂煤柱的加固、防火材料;基于确定的加固、防火材料进行材料配比分析与确定,得到最优配比的加固、防火材料组合;基于确定的最优配比加固、防火材料组合进行防堵材料的制备;对制备得到的防堵材料进行性能检测;基于确定的破裂煤柱损伤区域、损伤分布特征利用通过性能检测的防堵材料进行破裂煤柱的加固。本发明利用本发明的封堵材料进行施工,能够提高加固的效果,同时保证煤柱的防火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88294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12056.9
申请日:2024-07-26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用高精度长续航漏风定量释放检测装置,涉及矿用高精度长续航漏风定量释放检测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为:在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计、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工作的情况下,外接六氟化硫气瓶,能够实现以六氟化硫为示踪气体的定量释放、井下空气泄露到采空区的速率检测,从而通过计算实现对采空区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的预测,以便控制工作面掘进速度,减少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风险,用于解决示踪气体释放不稳定检测不精准,尽可能解决采空区煤自燃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6916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77172.3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 北京数智立安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空区二氧化碳并联多支路动态灌注系统,本发明涉及采空区二氧化碳灌注技术领域。结合多支路、动态的特点将二氧化碳灌注于采空区内,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该采空区二氧化碳并联多支路动态灌注系统,通过采用并联多支路灌注方式,为了实时监测灌注点处的环境状况,确保灌注效果,每个灌注点都安装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共同构成了一个监测网络,用于收集和传输关键的环境数据,如温度、风向、气体流量、压力以及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浓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二氧化碳有效地到达采空区的关键区域,也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调整灌注策略,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二氧化碳灌注。
-
公开(公告)号:CN114737939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304980.9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煤层增透中固气混合型空气炮,属于空气炮技术领域,包括空气炮单元,且空气炮单元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供气单元,空气炮单元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喷射单元,空气炮单元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定量添砂单元,且空气炮单元的内部填充有树脂覆膜砂,通过采用固气混合进行喷射,增强喷射时对煤体的破坏程度,同时可保证煤体缝隙的连续开放性,有效解决煤缝易闭合和三软煤层难以成孔的问题,且通过定量添砂单元,便于进行自动向空气炮主体的内部填充树脂覆膜砂,且方便进行定量投放,并通过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方便进行交替使用,便于对一次性垫片进行更换,且在更换时,不影响使用,便于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88054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79581.8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岩层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堵优化煤岩中层结构孔隙的方法。一种封堵优化煤岩中层结构孔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煤样表面打磨,烘干;向矿井水中加入添加剂A配制标准A液;向去离子水中加入添加剂B配制标准B液;取出烘干后的煤样置于装有标准A液的装置,静置,观察液体表面30s内不再有气泡溢出,关闭装置,取出并置于阴凉处静置;将阴凉处静置后的试样置于夹持器中中,向夹持器两端滴渗标准B液,当出液管中1min内不再有液体流出时,擦干表面的液体,重复2~3次后,置于阴凉处静置。本发明采用矿井水作为基料,减少了矿井水的含量从而降低了矿井水侵蚀煤岩的物化作用,增强了煤岩内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3392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84042.5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E21D19/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煤矿开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煤矿地下巷道张弦支护装置。该装置中,侧支护单元位于煤矿地下巷道的两帮,顶板支护单元位于煤矿地下巷道的顶面,顶板支护单元中,横向支护主体的两端分别于两帮的侧支护单元分别相连接,且横向支护主体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支护杆,相邻2个支护杆之间铰接,且相邻2个支护杆的铰接处均连接有竖向辅助支撑;预紧钢索的两端分别于横向支护主体的两端相连,且预紧钢索与多个所述竖向辅助支撑的下端相连,预紧力加载模块穿设于预紧钢索上,用于对预紧钢索施加预紧力。籍以,将传统支护装置的被动支护转变为主动支护,在面对冲击动载时,能够随顶板岩体的下移而柔性变形,更为有效的防治动静载荷的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14048577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0980618.9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 ,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G06F30/20 , G01N3/06 , G01N3/08 , G08C17/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石力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小煤柱三维立体力‑固耦合模型及其构建方法、系统,所述小煤柱三维立体力‑固耦合模型的构建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中央控制模块、数据集构建模块、耦合模型构建模块、模型训练模块、模型优化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更新显示模块。本发明提供的小煤柱三维立体力‑固耦合模型的构建系统,通过耦合模型利用加载过程中的声发射参数和加载速率能够得到小煤柱样品在循环或反复加卸载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高应力,并对小煤柱样品的强度及安全性做出预测,便于把握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并为系统的安全评估提供结论。
-
公开(公告)号:CN113720378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0861666.6
申请日:2021-07-29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 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空区煤自燃灾害智能在线监测与联动处置装置,涉及智能联动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智能在线监测分析模块、数据智能显示模块、智能判识模块和防灭火联动控制模块。智能判识模块通过将对实时数据的在线判识,当实时数据超过预警设置临界值时,防灭火联动控制模块及时响应,控制采空区注氮管路的开启,对采空区煤自燃危险进行干预,智能判识模块通过持续监测采空区指标信息,若措施实施一定周期后,采空区预警指标达到安全状态,则防灭火联动控制单元发出指令,注氮管路电磁阀自动关闭,进而实现采空区在线预警与智能防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605964A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111047481.8
申请日:2021-09-08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煤矿瓦斯事故的应急避灾舱体,属于减灾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保护壳,所述外保护壳的内部设有内保护壳,所述内保护壳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保护壳的内部设有减震座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置在底座上表面的外保护壳和内保护壳能够在矿难发生时对人的身体健康进行保护,从而保护矿山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第一储物罐内部的工具,在矿难结束后工人通过工具进行自救;其次通过显示控制器内部的GPS定位装置与外保护壳外表面的荧光剂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得外部救援队快速找到受灾的人员,因此提高对受灾人员的救援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