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空区注浆充填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73543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631994.6

    申请日:2023-05-31

    IPC分类号: G01N33/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空区注浆充填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其系统包括采空区实验模型和注浆充填装置;所述采空区实验模型为模拟待采煤层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的模型;所述注浆充填装置模拟待采煤层注浆填充过程中浆液的配置、输送和注浆;所述注浆充填装置的浆液出口端与所述采空区实验模型的浆液入口端流体导通;其方法为利用上述注浆充填装置进行采空区试验模型中采空区的注浆充填模拟实验,以获得注浆压力和浆液配比的最佳参数值,并揭示采空区注浆浆液扩散路径及注浆减沉效果。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的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无法真实反应采空区内注浆液的扩散空间及注浆压力对充填液扩散的影响的问题。

    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6701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1652477.4

    申请日:2021-11-16

    IPC分类号: G01N17/00 G01N1/31

    摘要: 本发明涉及煤岩体测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试验方法,包括:步骤S1,将煤岩体试样放置在凸台上,并密封浸泡筒;步骤S2,向浸泡筒内注入浸泡液,并模拟围压环境;步骤S3,浸泡液流经煤岩体试样内部后自凸台中部穿孔渗出,随后开启注水系统,并由弱至强调节注气系统的加压强度;步骤S4,观察量筒内不少于两个气泡的间隔时间,在相邻气泡间隔时间相同时煤岩体试样内部达到稳定渗流临界值,进行长期循环浸泡试验。通过注气系统与注水系统以模拟煤岩体试样外部的围压环境,使由试样顶部注入的液体可以在岩石试样内部流动,进而模拟真实围压环境和渗透压条件。

    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791027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351982.5

    申请日:2021-11-16

    IPC分类号: G01N17/00 G01N1/31

    摘要: 本发明涉及煤岩体测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装置,包括:浸泡筒、试样盖、注气系统和注水系统,浸泡筒底部对应放置煤岩体试样,凸台的中部设有正对煤岩体试样的穿孔;试样盖放置于煤岩体试样上方,试样盖中部设有正对煤岩体试样的穿孔,通过橡胶套沿对应套紧试样盖、煤岩体试样和凸台的外部,通过注气系统与注水系统以模拟煤岩体试样外部的围压环境,通过橡胶套套紧使浸泡液自试样盖导向煤岩体试样,并在煤岩体试样内部进行渗透后自凸台中部的穿孔导出,从而使得由试样顶部注入的液体可以在岩石试样内部流动,进而模拟真实围压环境和渗透压条件。

    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装置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9102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351982.5

    申请日:2021-11-16

    IPC分类号: G01N17/00 G01N1/31

    摘要: 本发明涉及煤岩体测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损伤岩样长期浸蚀装置及试验方法,包括:浸泡筒、试样盖、注气系统和注水系统,浸泡筒底部对应放置煤岩体试样,凸台的中部设有正对煤岩体试样的穿孔;试样盖放置于煤岩体试样上方,试样盖中部设有正对煤岩体试样的穿孔,通过橡胶套沿对应套紧试样盖、煤岩体试样和凸台的外部,通过注气系统与注水系统以模拟煤岩体试样外部的围压环境,通过橡胶套套紧使浸泡液自试样盖导向煤岩体试样,并在煤岩体试样内部进行渗透后自凸台中部的穿孔导出,从而使得由试样顶部注入的液体可以在岩石试样内部流动,进而模拟真实围压环境和渗透压条件。

    基于开采空间关键层滞缓效应的浅表层生态水保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6830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529009.1

    申请日:2021-05-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基于开采空间关键层滞缓效应的浅表层生态水保护方法,利用硬岩层(关键层)离层发育、闭合存在一定的滞缓时间,依据关键层理论及岩层力学强度,找到离地表最近且有一定发育滞缓时间的一层或多层关键层,预先在关键层布置钻孔,并在孔内设置监测系统;当离层发育至该关键层下方时,监测系统自动识别,启动注浆泵,进行快速注浆,在该关键层破断、弯曲前对离层空间注满浆,以阻隔向上传导的开采空间,以阻止采动对浅部岩层和浅地表水体的损伤,同时增加岩体结构强度,对浅地表岩层形成“保护圈”,预防浅地表水漏失和地表沉陷,保护地表生态水位,有利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