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76623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10311779.2
申请日:2017-05-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 ,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离子自吸附BiVO4多面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Au纳米颗粒,把NaBH4加入到20‑40倍质量且浓度为1mmol/L的HAuCl4溶液中后依次洗涤、干燥,得到Au纳米颗粒;(2)制备BiVO4多面体,1mmol NH4VO3和1mmol Bi(NO3)3·5H2O溶解于10‑20ml的2mol/L的硝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值至2,并加入0.13mmol的Au纳米颗粒,在180±20℃下进行24±6h水热反应,最后依次洗涤、干燥,得到BiVO4多面体。本发明制备条件温和,溶剂热温度低,工艺简单节能;本发明制备方法合成的BiVO4多面体具有优异的光催化分解水出氧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176623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311779.2
申请日:2017-05-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 ,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364 , Y02P20/124 , C01G31/00 , B01J23/002 , B01J23/22 , C01B3/042 , C01P2002/72 , C01P2004/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离子自吸附BiVO4多面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Au纳米颗粒,把NaBH4加入到20‑40倍质量且浓度为1mmol/L的HAuCl4溶液中后依次洗涤、干燥,得到Au纳米颗粒;(2)制备BiVO4多面体,1mmol NH4VO3和1mmol Bi(NO3)3·5H2O溶解于10‑20ml的2mol/L的硝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值至2,并加入0.13mmol的Au纳米颗粒,在180±20℃下进行24±6h水热反应,最后依次洗涤、干燥,得到BiVO4多面体。本发明制备条件温和,溶剂热温度低,工艺简单节能;本发明制备方法合成的BiVO4多面体具有优异的光催化分解水出氧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874211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543211.0
申请日:2022-12-03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南京大学 , 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韩子娇 , 李家珏 , 董鹤楠 , 葛延峰 , 闫世成 , 陈永辉 , 李胜辉 , 戈阳阳 , 李平 , 程绪可 , 张潇桐 , 张冠锋 , 郑志勤 , 邓海涛 , 刘德培 , 杨延栋 , 刘端端 , 白雪 , 张立业 , 宁晨
IPC: C25B11/052 , C25B11/061 , C25B11/077 , C25B11/091 , C25B11/03 , C25B1/04 , C25B9/6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耦合水氧化电极、制备方法及应用,更具体的是一种适应宽功率波动的热电耦合水氧化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热电耦合水氧化电极的应用。本发明包括基底和催化层构成,所述基底为导电镍基底,所述催化层为无定形金属氢氧化物。本发明热电耦合水氧化电极通过热耦合能够实现电化学和热化学反应级联,降低析氧反应所需电压,较大程度降低电能耗;还可以通过输入热能来调控水氧化电压,可以使电制氢系统的灵活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本发明还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现有工业化设备可满足所有操作步骤运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002993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318442.3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7C51/60 , C07C63/04 , C07C51/62 , C07C63/70 , C07C253/14 , C07C253/34 , C07C255/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氰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系统及方法,包括:酰化反应釜,用于制备间甲基苯甲酰氯;液氯进料单元,用于储存和输送液氯;氯化反应单元,其与所述酰化反应釜连接,用于作为所述间甲基苯甲酰氯的氯化反应腔室;微界面发生器,其分别与所述液氯进料单元和所述氯化反应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液氯进料单元输送的液氯,并将液氯破碎成直径为微米级别的微液滴,破碎完成后,将微液滴输送至氯化反应单元;酯化氰化反应单元,其与所述氯化反应单元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间氰甲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间甲基苯甲酰氯和液氯反应时无法充分混合,导致降低间氰甲基苯甲酸甲酯的产率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