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250613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609692.9
申请日:2016-07-28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轮服役状态安全域估计及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钢轨振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采用EMD方法对钢轨振动信号进行分解,计算各IMF分量的相关特征指标作为车轮服役状态的特征向量;其次,根据正常车轮和故障车轮的钢轨振动信号的状态特征向量,利用LSSVM对正常和故障状态进行分类,获取列车车轮的安全域边界,对列车车轮服役状态进行评估;最后采用概率神经网络PNN对正常车轮、扁疤车轮、不圆车轮三种类型进行故障模式识别,为车辆检修部门提供检修参考依据。本发明方法具有可靠性高、工程可行性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607063B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710720286.4
申请日:2017-08-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1B11/27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城轨车辆轮对尺寸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为:沿列车前进方向轨道内侧依次安装第一、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轨道外侧依次安装第四、第三激光位移传感器,且第一、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关于轨道对称设置,第二、第三激光位移传感器关于轨道对称设置;首先将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的二维数据点经过坐标旋转、端面及特征点提取,获取车轮圆心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中心线和第三、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中心线时激光位移传感器到车轮踏面的距离;然后根据几何关系求出两组直径,得到车轮直径均值;最后通过数据融合获取两组车轮踏面轮廓线,得到车轮轮缘参数均值。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稳定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123771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0365306.6
申请日:2016-05-27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轮对尺寸测量结果可信度的区间模糊评判方法,首先根据影响轮对尺寸测量结果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并根据对测量结果准确性的要求,设定轮对尺寸测量结果评判等级;然后通过计算测量结果影响因素隶属度与权向量的区间性,并分析模糊矩阵加权运算的非线性特征,引入模糊数学理论及区间数向量矩阵的相对优势度,建立轮对尺寸测量结果可信度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最后,根据优势度分析判断轮对测量结果可信度等级。本发明能够合理评判轮对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121081A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10265686.0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1B1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轮对尺寸在线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五个激光位移传感器;沿列车前进方向轨道内侧依次设置第一、二、三激光位移传感器,第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对称的轨道外侧设置第四、五激光位移传感器。方法为:关于轨道对称的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同时获取车轮踏面轮廓线,然后计算出轮缘高与轮缘厚并求其平均值;第一、二、三激光位移传感器同时获取车轮踏面曲线,提取踏面右端面,确定踏面右端面的横坐标,提取对应的踏面基准点坐标;提取车轮圆心与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在同一竖直线时第一、二、三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踏面基准点坐标,计算车轮直径。本发明为在线非接触式测量,布设方便、测量简单、测量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10319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266189.2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轨车辆轮对尺寸检测结果可信度等级的确定方法。该方法步骤为:根据轮对尺寸检测结果精度要求,将其结果可信度Vm分为可信、一般、不可信三个等级,确定每个等级的取值范围;确定影响指标,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根据影响轮对尺寸检测结果的因素,确定详细的指标,根据各指标间的关系,建立影响轮对尺寸检测结果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和七个二级指标,确定各指标值;确定指标比重:根据独立性权系数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比重;计算轮对尺寸检测结果可信度等级:使用拓扑法计算轮对尺寸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值,确定可信度等级。本发明能够有效直接地进行轮对尺寸检测结果可信度等级判断,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7727658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720288.3
申请日:2017-08-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1N21/8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8851 , G01N2021/8874 , G01N2021/88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受电弓裂纹在线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触发和控制装置、图像采集装置、补光装置;触发和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车轮轴位传感器、车号识别天线和第二车轮轴位传感器;图像采集装置为高清摄像机;补光装置包括补光灯和控制箱。方法为:首先对裂纹图像进行预处理,运用两次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消除噪声,并分割滑板区域图像;然后采取基于局部标准差的局部对比度增强算法,对目标区域进行增强;接着使用自适应阈值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分割滑板区域图像,最后使用二代曲波变换的裂纹检测算法识别裂纹,并计算识别到的裂纹的长度。本发明具有测量原理简单、实用性强、成本低的优点,能够实现非接触式的高精度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139968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265675.2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车轮不圆度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槽型钢轨、处理中心和多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其中激光位移传感器与处理中心连接,槽型钢轨为只保留凹槽部分的钢轨;槽型钢轨的外侧依次安放激光位移传感器,感测头排列在车轮下方的同一水平线上,沿着槽型钢轨向上测量,探测光束同时到达车轮边缘且与车轮直径所在的圆周共面。方法为:激光位移传感器探测车轮得到的测量点,先进行坐标变换以及数据融合,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得到多组车轮的拟合圆的直径,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得到车轮不圆度。本发明对车轮不圆度进行在线非接触式测量,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测量直径范围大、抗干扰性强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39967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265636.2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非接触式轮对尺寸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列车前进方向轨道内侧顺次设置第一、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关于轨道对称的外侧顺次设置第四、第三激光位移传感器;第一、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激光源均与轨道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将激光位移传感器输出的数据点进行坐标变换,提取端面及关键特征点;找到车轮圆心位于第一、第二激光位移传感器中心线时激光位移传感器到车轮踏面距离,根据几何关系计算车轮直径;通过数据融合获取两组车轮踏面轮廓线,进而得出两组轮缘参数均值。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稳定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0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265658.9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轮对尺寸在线检测方法,该系统包括:沿列车前进方向轨道内侧依次安装第一、第二、第三激光位移传感器,轨道外侧安装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其中第二、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关于轨道对称布置。方法为: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同步采集的数据经过坐标变换、车轮端面提取以及踏面基准点提取,根据三点拟合圆原理计算车轮直径。然后进行数据融合将第二、第四激光位移传感器部分踏面信息聚合成完整的轮缘踏面外形轮廓,计算多帧轮缘厚度和轮缘高度,由几何关系确定最优轮缘厚度和轮缘高度。本发明具有检测原理简单、精度高、非接触检测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73044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466594.6
申请日:2022-11-22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1J11/00 , G01N15/06 , G01N21/31 , G01N21/84 , G01R29/24 , G06F17/10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光场耦合模型计算激光在水云系统中传播距离的方法,包括:计算不同水云系统中不同尺寸液滴的数密度,根据液滴尺寸的不同,计算激光在单个液滴中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的分布;根据电子密度分布的变化,计算液滴对于光场的反馈以及液滴光学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光学性质变化的计算,计算液滴对于不同激光强度的非线性吸收。通过考虑液滴对光场的散射以及吸收,可得到激光在不同大气水云系统中的传播距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