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40248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11187971.2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IPC: G06Q10/06 , G06Q50/06 , H02J3/38 , H02J3/32 , H02J3/24 ,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3/06
Abstract: 基于EMD与耗散能量的风储联合发电系统阻尼评估方法,其目的是为提高阻尼评估的准确性,该方法步骤包括:采集风储联合发电系统的运行数据;对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得到风储联合发电系统振荡模态;基于各振荡模态下风机与储能系统耗散能量的总和,计算得到风储联合发电系统的集成耗散能量;将耗散能量分解得到衰减分量和振荡分量,衰减分量的系数定义为阻尼贡献因子;根据计算得到的阻尼贡献因子评估风储系统的阻尼特性以及暂态稳定水平。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背景下,本发明所提供的阻尼评估方法,对风电高渗透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支撑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983712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55233.0
申请日:2023-02-04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H02J3/00 , G06Q50/06 , G06F17/18
Abstract: 基于新能源统计学特性的常规电源最小装机评估方法,根据新能源接入对负荷曲线的的影响,提出通过净负荷曲线计算系统的弃电电力、缺电电力;根据历史或规划水平年新能源资源情况,统计分析新能源日利用小时数;根据常规电源备用情况,分析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情景;根据净负荷持续曲线和常规电源最小、最大可调出力的关系,计算常规电源日最小开机容量;根据新能源最小资源日利用小时数,提出基于新能源统计学特性的常规电源最小装机评估方法。本发明所提方法,可用于指导省级和区域电网中最小常规机组的定量规划,或常规机组装机不增长情况下的新能源装机容量规划,对满足电力系统安全保供、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具有重大发展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940248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187971.2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IPC: H02J3/38 , H02J3/32 , H02J3/24 ,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113/04 , G06F111/10 , G06F113/06
Abstract: 基于EMD与耗散能量的风储联合发电系统阻尼评估方法,其目的是为提高阻尼评估的准确性,该方法步骤包括:采集风储联合发电系统的运行数据;对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变换,得到风储联合发电系统振荡模态;基于各振荡模态下风机与储能系统耗散能量的总和,计算得到风储联合发电系统的集成耗散能量;将耗散能量分解得到衰减分量和振荡分量,衰减分量的系数定义为阻尼贡献因子;根据计算得到的阻尼贡献因子评估风储系统的阻尼特性以及暂态稳定水平。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背景下,本发明所提供的阻尼评估方法,对风电高渗透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支撑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07037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064771.7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储氢压力调控的风储并网发电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储氢系统的实际工作特性,计算储氢罐内部的实时压力,根据储氢系统的储氢罐内部的实时压力及虚拟同步机的旋转动能转换关系,计算储氢系统的虚拟惯量,设置风电机组与储氢系统的功率分配模式,基于储氢系统的虚拟惯量获取储氢系统压力调控值,根据功率分配模式及储氢系统压力调控值对风储并网发电系统进行调控。本发明能够提高风储并网发电系统在能量调用时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便于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334878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624118.4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基于静态模型的光热电站发电量优化方法,首先对静态模型中影响电站发电量的可控部分进行分析;其次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函数,静态模型的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优化方法;最后,引入Smith预估补偿机制,以降低控制系统中出现的大滞后环节对系统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影响。本优化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光热储能电站的发电量与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555880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843132.0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IPC: H02J3/18
Abstract: 一种基于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接入点筛选方法,目的是在无功源地点固定的前提下筛选合适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实现退役同步发电机组对系统的无功补偿。以系统节点阻抗为依据,计算节点间电气距离。以电气距离为基础,可构建节点特征矩阵。对节点特征矩阵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实现节点的有效分区。节点分区可缩小退役同步机组作调相机运行时无功补偿接入点筛选范围;根据退役同步发电机组所处地理位置,确定其运行厂址所在的负荷节点分区为其应补偿分区;计算所补偿分区内节点重要度指标值,依此筛选合适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可快速确定基于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充分发挥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能力,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0334878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1910624118.4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基于静态模型的光热电站发电量优化方法,首先对静态模型中影响电站发电量的可控部分进行分析;其次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函数,静态模型的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优化方法;最后,引入Smith预估补偿机制,以降低控制系统中出现的大滞后环节对系统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影响。本优化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光热储能电站的发电量与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198052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1910622676.7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光热‑风电联合并网发电协调控制方法,利用光热及其储热装置对风电移峰填谷,并将光热与风电的联合输出作为一个整体供电网调度。所述的光热发电系统包括镜场、集热装置、储热装置、热交换装置及汽轮发电机组。所述协调控制用于对风电出力、光热及其储热进行优化调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将光热‑风电联合输出作为一个整体并网,代替风电单独入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风电并网而造成的电网负荷峰谷差拉大问题;二是光热、风电的协调控制以联合输出功率波动最小为优化目标,并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风电、光热及其联合系统的各种等式及不等式约束,使联合输出波动较小,具有类似常规电源的调度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555880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843132.0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IPC: H02J3/18
Abstract: 一种基于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接入点筛选方法,目的是在无功源地点固定的前提下筛选合适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实现退役同步发电机组对系统的无功补偿。以系统节点阻抗为依据,计算节点间电气距离。以电气距离为基础,可构建节点特征矩阵。对节点特征矩阵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实现节点的有效分区。节点分区可缩小退役同步机组作调相机运行时无功补偿接入点筛选范围;根据退役同步发电机组所处地理位置,确定其运行厂址所在的负荷节点分区为其应补偿分区;计算所补偿分区内节点重要度指标值,依此筛选合适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可快速确定基于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接入点,充分发挥退役同步发电机组的无功补偿能力,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0198052A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910622676.7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兰州理工大学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光热-风电联合并网发电协调控制方法,利用光热及其储热装置对风电移峰填谷,并将光热与风电的联合输出作为一个整体供电网调度。所述的光热发电系统包括镜场、集热装置、储热装置、热交换装置及汽轮发电机组。所述协调控制用于对风电出力、光热及其储热进行优化调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将光热-风电联合输出作为一个整体并网,代替风电单独入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风电并网而造成的电网负荷峰谷差拉大问题;二是光热、风电的协调控制以联合输出功率波动最小为优化目标,并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风电、光热及其联合系统的各种等式及不等式约束,使联合输出波动较小,具有类似常规电源的调度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