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机房超温报警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668640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910035813.7

    申请日:2019-01-15

    IPC分类号: G01K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机房超温报警装置,涉及计算机领域,具体包括固定板,通过螺钉将固定板固定安装在自动化机房的内顶壁上,将安装座两侧的拉板向外拉动,而卡接槽内的滑杆带动齿轮反转,直到滑杆完全滑入到安装腔中,此时向下滑动卡座完成对安装壳体的拆卸,从而便于检测人员可以快速的对设备进行拆卸检修、维护,在检测、维护完毕后,拉动两侧的拉板将安装座两侧的拉板向外拉动,将卡座插设至凹槽内,松开拉板,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滑杆安装有齿排的一段插设至卡接槽内并与齿轮啮合连接,将螺纹固定杆通过旋转拧紧的方式与螺纹孔螺纹固定连接并插设至转动管内,从而完成对卡座的锁定,使得超温警示装置便于检测人员进行安装。

    一种电网快速诊断与优化系统及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8276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415094.0

    申请日:2020-12-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快速诊断与优化系统及优化方法,所述优化系统包括D5000系统和OMS系统,所述D5000系统通过电网拓扑结构与OMS系统相连接;所述OMS系统包括数据修正模块、电网N‑1模块和电网方式优化模块;所述数据修正模块、电网N‑1模块和电网方式优化模块均通过电网拓扑结构与D5000系统相连接。本发明通过电网设备的监测数据,计算电网设备负载率,实现重载设备运行实时监控。依据电网运行实时状态,完成电网N‑1校核报告,为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检修方式安排提供辅助决策建议,从而有效调整调度策略和计划,进行科学调度,改善电网运行状况。

    一种自动化机房温度自调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769371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10035843.8

    申请日:2019-01-15

    IPC分类号: H05K7/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机房温度自调节装置,涉及供电系统领域,具体包括箱体,箱体内部通过多个隔板分为温度调节室、除尘室和引气室,自动化机房的温度过高时,控制面板内的驱动引风机将自动化机房内的热气排至除尘室中,通过滤袋对热气中夹杂的灰尘进行过滤,而过滤的灰尘吸附在滤袋,从而降低了自动化机房的灰尘,过滤后的热气进入到散热盘管内,开启潜水泵将蓄水箱内储存的冷却液排至蛇形管中,而使得蓄水箱、回流管、排水管以及蛇形管形成一个闭合式的循环流动系统,使得蓄水箱内的冷却水不断循环的流动,不断的对散热盘管进行吸热,从而将散热盘管内的热气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气体重回至自动化机房,从而对自动化机房进行降温调节。

    一种电网快速诊断与优化系统及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8276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1415094.0

    申请日:2020-12-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快速诊断与优化系统及优化方法,所述优化系统包括D5000系统和OMS系统,所述D5000系统通过电网拓扑结构与OMS系统相连接;所述OMS系统包括数据修正模块、电网N‑1模块和电网方式优化模块;所述数据修正模块、电网N‑1模块和电网方式优化模块均通过电网拓扑结构与D5000系统相连接。本发明通过电网设备的监测数据,计算电网设备负载率,实现重载设备运行实时监控。依据电网运行实时状态,完成电网N‑1校核报告,为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检修方式安排提供辅助决策建议,从而有效调整调度策略和计划,进行科学调度,改善电网运行状况。

    一种用于新能源场站的下垂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31776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404348.9

    申请日:2020-12-04

    IPC分类号: H02J3/38

    摘要: 一种用于新能源场站的下垂控制方法,涉及电力技术领域,本发明是通过模拟传统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下垂外特性对逆变器实施控制的方法,在并网运行模式下,功率外环的控制可以确保输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平衡,微电源通过给定的有功、无功功率来控制电网输出特定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而在孤岛运行模式下,功率外环的控制可以保证微电源输出的电压幅值和频率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当微电网运行模式切换时,由于下垂控制方式为电压式控制方式,因此可以不改变微电源的控制方法,从而实现并网离网的无缝切换,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