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7984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227725.2
申请日:2025-02-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3/08 , G01N3/02 , G01N23/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X射线断层扫描的压缩装置,涉及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领域,包括外壳、手动加载部件、压缩冲头、弹性部件、样品台、压力监测部件和底座,弹性部件套设于第二压缩杆上,第一压缩杆安装于第一孔段中,第二压缩杆安装于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中,且能够伸至X射线透过筒体中,压缩冲头能够沿上筒体的轴向滑动,且压缩冲头与上筒体周向固定,手动加载部件安装于顶部孔段中,且能够使得压缩冲头向下移动;底座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下筒体的底部,样品台通过压力监测部件与底座连接,样品台的上部位于X射线透过筒体中。该装置有效实现了薄膜材料样品在压缩过程中的均匀受力,达到了高精度的实验目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44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64535.5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7 , H01M10/6555 , H01M10/6567 , H01M10/6569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浸没式液冷箱,涉及电池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箱体,电池设置于箱体内部,电池的任意一外侧面贴合设置有吸液芯,吸液芯部分浸于冷却液内。本发明通过通过在电池的外侧面贴合设置吸液芯,利用吸液芯的毛细力将底部的冷却液抽吸至电池中上部进行沸腾散热,因此只需加入部分冷却液,拥有浸没式液冷散热效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冷却液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256113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268893.X
申请日:2020-11-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CPU散热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电制冷的平板热管式CPU散热装置。利用表面带有凹槽的平板热管将CPU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热电制冷片冷端,随后通过安装在热电制冷片热端的散热鳍片以强迫对流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环境,有效的控制CPU温度,提升CPU的功率上限。相比于传统的CPU散热方式,具有以下优点:利用平板热管将CPU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扩散,降低其热流密度;通过改变平板热管的结构,避免了热电制冷片冷端与空气接触,消除了冷端结霜问题;采用热电制冷系统对CPU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温度易于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9974513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41520.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强化传热技术领域,一种强化沸腾换热的微尺度协同表面结构,包括大槽、小槽、连接槽、微肋、基面和超疏水涂层;所述强化沸腾换热结构的基表面通过机械切削、结构电镀或激光烧灼形成协同尺度表面;基表面通过肋条分割形成大槽、小槽和连接槽。本发明的微尺度协同结构表面能够达到产生毛细力作用,使液体能更快到达汽化核心点,并且还能满足不同过热度条件下,沸腾换热汽化过程对尺度的需求,而且大槽与小槽之间的连接槽使得槽间液体相互作用,蒸汽更容易排出,进而强化沸腾传热。
-
公开(公告)号:CN11850018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60745.4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28F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强迫对流换热的宏观亲/疏水结构交错分布的复合表面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表面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宏观亲/疏水结构交错分布的复合表面,由亲水块状区域和微柱状结构阵列的宏观疏水块状区域组成;其中疏水块状区域存在气穴能产生速度滑移,可减小流动阻力;而亲水区域能强化固‑液接触以增强传热效果,并且沿流向和展向亲水和疏水区域交界面处存在速度突变引起的涡流,能够加强流体工质的局部扰动,可克服气穴热阻带来的传热能力削弱的弊端。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表面在减小流动阻力、节省驱动能源的同时,有效强化流体工质的局部扰动,一定程度上抵消疏水区域热阻增加带来的弊端,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678624B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247259.0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35 , H01M10/647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10/6569 , H01M10/6571 , H01M50/209 , H01M50/211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58
Abstract: 度在快充结束后迅速降低至室温水平,抑制了后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 续放电或储存期间电池内部SEI的生长,进而极种用于锂电池超级快充的两相浸没式电池液冷 大的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装置及其冷却系统。该装置采用电加热膜对锂电池进行快充前的预加热,随后利用氟化液的相变潜热来带走电池在快充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仅可以在较高初始温度下有效的限制电池在快充过程中的温升,而且还可以将电池温度精确的控制在氟化液沸点附近,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锂电
-
公开(公告)号:CN110769645B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910961354.5
申请日:2019-10-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平板热管吸液芯及其制造方法,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法、物理气相沉积技术以及电化学沉积法,设计具有微纳尺度复合、球形孔和圆柱孔结构相结合的吸液芯。该吸液芯具有以下优点:1)与热管受热面一体,无接触热阻;2)孔隙微、纳尺度协同,兼顾了沸腾表面的气化核心数目和毛细力大小;3)气、液通道分离,减小了气、液流动阻力;4)吸液芯整体具有承载能力,平板热管无需额外支撑;5)孔隙尺度可任意调整,按实际需求提供毛细力,从而实现热管在反重力下运行;本发明制造方法简单,耗材少成本低。可以在狭小空间内满足机械、电子、航天等领域的低温差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与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10769645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910961354.5
申请日:2019-10-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平板热管吸液芯及其制造方法,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法、物理气相沉积技术以及电化学沉积法,设计具有微纳尺度复合、球形孔和圆柱孔结构相结合的吸液芯。该吸液芯具有以下优点:1)与热管受热面一体,无接触热阻;2)孔隙微、纳尺度协同,兼顾了沸腾表面的气化核心数目和毛细力大小;3)气、液通道分离,减小了气、液流动阻力;4)吸液芯整体具有承载能力,平板热管无需额外支撑;5)孔隙尺度可任意调整,按实际需求提供毛细力,从而实现热管在反重力下运行;本发明制造方法简单,耗材少成本低。可以在狭小空间内满足机械、电子、航天等领域的低温差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与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44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1264535.5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7 , H01M10/6555 , H01M10/6567 , H01M10/6569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浸没式液冷箱,涉及电池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箱体,电池设置于箱体内部,电池的任意一外侧面贴合设置有吸液芯,吸液芯部分浸于冷却液内。本发明通过通过在电池的外侧面贴合设置吸液芯,利用吸液芯的毛细力将底部的冷却液抽吸至电池中上部进行沸腾散热,因此只需加入部分冷却液,拥有浸没式液冷散热效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冷却液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热管理系统的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480001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113765.0
申请日:2022-01-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10M169/04 , C10N30/04 , C10N3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稳定存在的二硫化钼纳米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二硫化钼纳米润滑油由二硫化钼粉末、分散剂混合液和基础油组成;二硫化钼纳米润滑油中,分散剂混合液的质量分数为8~15wt%,二硫化钼粉末的质量分数为0.1~1.0wt%;其制备方法包括:将二硫化钼粉末加入到分散剂混合液中,得到混合反应体系;对混合反应体系加热并进行磁力搅拌,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得到分散剂修饰改性二硫化钼混合液;将所述分散剂修饰改性二硫化钼混合液与所述基础油混合,并进行超声分散处理,得到二硫化钼纳米润滑油。本发明MoS2纳米润滑油可稳定存在,且能够显著降低极压条件下的磨斑直径,显著提升了基础油的润滑特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