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8664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106229.3
申请日:2021-01-26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一种基于氢能超高比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首先建立含氢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结构,构建多时间尺度模拟框架,以周为时间分辨率采用分段近似持续负荷曲线对负荷建模;然后逐周、逐负荷段对新能源出力数据进行概率建模,根据清洁能源的出力特性,以周为时间单位确定全年的发电机组检修计划。为解决多时间尺度下电力系统新能源出力与负荷电量不匹配,提出跨季储能策略。其次,以上述检修、电量分配计划为边界,反复使用短期模拟模型,进行逐天的生产模拟。对火电机组燃料成本、新能源机组运行成本、氢能系统在制氢、储氢、用氢中的运行成本进行建模。模型以系统运行的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根据上述提出的运行模拟模型基于遗传算法求解。
-
公开(公告)号:CN106786766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710030259.4
申请日:2017-01-19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P2G技术的提高风电最大并网容量的方法。针对电网预期无法接纳的风电功率,通过P2G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以天然气形式接入天然气网络中,替代部分或全部气井出力供给天然气负荷,借助气源及气网的调节能力,实现天然气网络与电网的协同运行,提高电网对风电的接纳水平。以混联系统风电并网容量为优化目标,考虑P2G装置耦合的电网和气网的运行约束,建立混联系统的概率优化潮流模型。引入试验风速,将概率优化模型转换成确定性模型进行求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能够克服风电并网容量受限的问题,利用P2G装置将电网与天然气网耦合,提高电网对风电接纳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2886645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0106229.3
申请日:2021-01-26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一种基于氢能超高比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首先建立含氢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结构,构建多时间尺度模拟框架,以周为时间分辨率采用分段近似持续负荷曲线对负荷建模;然后逐周、逐负荷段对新能源出力数据进行概率建模,根据清洁能源的出力特性,以周为时间单位确定全年的发电机组检修计划。为解决多时间尺度下电力系统新能源出力与负荷电量不匹配,提出跨季储能策略。其次,以上述检修、电量分配计划为边界,反复使用短期模拟模型,进行逐天的生产模拟。对火电机组燃料成本、新能源机组运行成本、氢能系统在制氢、储氢、用氢中的运行成本进行建模。模型以系统运行的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根据上述提出的运行模拟模型基于遗传算法求解。
-
公开(公告)号:CN11462660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56619.3
申请日:2022-03-16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特征重要性值波动的MI‑BILSTM预测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中短期电力负荷预测领域。首先,该方法事先提取不同时刻下输入特征的重要性值,形成重要性值波动矩阵。其次,通过矩阵对原始输入特征进行动态修正,使之内部包含波动信息,即采用互信息法提取特征的重要性值波动,并动态修正原输入特征,使得修正后的输入特征中融合了重要性值波动的信息。最后,将修正后的输入特征带入BILSTM网络中进行短期负荷预测。本发明不仅保留权值共享结构在精简参数方面的优势,并且能够弥补其无法提取重要性值波动的缺陷,提高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786766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30259.4
申请日:2017-01-19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P2G技术的提高风电最大并网容量的方法。针对电网预期无法接纳的风电功率,通过P2G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以天然气形式接入天然气网络中,替代部分或全部气井出力供给天然气负荷,借助气源及气网的调节能力,实现天然气网络与电网的协同运行,提高电网对风电的接纳水平。以混联系统风电并网容量为优化目标,考虑P2G装置耦合的电网和气网的运行约束,建立混联系统的概率优化潮流模型。引入试验风速,将概率优化模型转换成确定性模型进行求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能够克服风电并网容量受限的问题,利用P2G装置将电网与天然气网耦合,提高电网对风电接纳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0667310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710076241.8
申请日:2017-02-13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 北京博电新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分类号: C02F1/14 , F03D9/25 , F03D9/11 , C02F103/08
CPC分类号: Y02A20/128 , Y02A20/129 , Y02A20/141 , Y02A20/142 , Y02A20/212 , Y02E10/72 , C02F1/14 , C02F2103/08 , F03D9/0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水电联产系统,属于新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包括连接于连接总线上的风力发电机、电池储能装置、能量分配与控制系统、海水淡化装置以及供电系统控制器,所述海水淡化装置连接电池储能装置,能量分配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电池储能装置和供电系统控制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海岛及沿海地区弃风电问题以及淡水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了不稳定的风能生产淡水以及供给电能;解决了太阳能海水淡化直接蒸馏海水的结垢问题,绿色环保,实现对随机性和间隙性风能的有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186745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010983402.3
申请日:2020-09-18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00 , H02J3/48 , G06Q10/063 , G06F17/11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临界弃风判据的计算方法,应用于电网临界弃风条件的判别,对客观弃风电量进行评估。充分考虑电网当前运行状态、新能源预测出力、负荷预测等信息,当电网常规机组下调容量为零时,即为弃风的临界状态。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电网临界弃风判据,实现对电网弃风条件的精准判定,可以对电网弃风电量进行准确评估。根据电网临界弃风判据计算新能源接纳能力结果制定系统的日前调度计划,将能更多地接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利于充分发挥新能源发电的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077398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1911408151.X
申请日:2019-12-31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测试系统。本发明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的上端开设有开口且开口处的一侧铰接有盒盖,所述盒盖和固定盒之间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锁合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靠近上端的左右相对一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下端和固定盒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根导向杆,所述固定盒内活动套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表面开设有活动套设在导向杆外的导向孔,所述升降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测试机本体。本发明具备对测试装置进行防护携带的优点,能够实现固定盒与盒盖之间的快速拆装,便于对测试机本体的使用,同时便于人们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直观清晰的了解观察。
-
公开(公告)号:CN113377881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110627155.8
申请日:2021-06-04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18/23213 , G06F18/10 , G06F18/243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一种配电网负荷的纵横混合聚类多维度分析方法,两次利用K‑means算法对负荷分别进行日负荷聚类、年小时负荷聚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确定负荷聚类中心数,对负荷进行精细化分类,有利于对于负荷特性进行精细化研究,进而提升负荷预测准度;其中,尤其是对负荷峰谷期持续时间的准确计算,解决以往由经验判定峰谷期的缺点,进而提升负荷预测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41109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216598.3
申请日:2023-09-19
申请人: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储能控制及参数配置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搭建火电机组与储能耦合运行模式下新型电力系统典型送出场;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典型送出场中各元件数学模型,以及公共电网数学模型;基于所述数据模型,建立送出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状态下火电机组与储能耦合与电力系统功角稳定函数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储能控制及参数配置,以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本发明可以实现新型电力系统遭受严重故障方式下功角稳定控制,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稳定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