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49624B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711139712.1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上述方法包括: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光照强度、标准功率以及标准光照强度计算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功率;若所述实际功率数据小于或等于所述统计时段对应的负荷用电功率,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100%自发自用;若所述实际功率数据大于所述统计时段对应的负荷用电功率,则在满足用户负荷需求后,多余电量上网。其使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控制过程以相应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光照强度以及实际功率为依据,有效提高了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供电控制的准确性,可以使所设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模式更为优化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07910882B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711140633.2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上述分布式储能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获取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初始时刻对应的初始瞬时功率,以及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结束时刻对应的结束瞬时功率;根据所述初始瞬时功率和结束瞬时功率确定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的负荷功率;若所述负荷功率小于或者等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则根据所述负荷功率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放电,若所述负荷功率大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则根据所述最大输出功率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放电。其可以提高其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后续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放电工作的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764587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62124.4
申请日:2018-06-25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4 , G06Q10/06315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热电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多时间尺度互动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到园区各个用户对可中断负荷的第一补偿报价、对热负荷改变量的第二补偿报价;确定以各个用户的可中断负荷、热负荷改变量为待求量,以各个用户对应的第一补偿报价、第二补偿报价为已知量,且以补偿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函数;在预置约束条件下对函数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日前负荷调度计划,其中,负荷调度包括削减用户的电负荷和增加用户的热负荷;在日内,根据日前负荷调度计划对园区各个用户的负荷进行调度。本发明解决了在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配的调控过程中,用电系统传统配用电电力需求互动的手段单一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749624A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711139712.1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上述方法包括: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光照强度、标准功率以及标准光照强度计算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功率;若所述实际功率数据小于或等于所述统计时段对应的负荷用电功率,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100%自发自用;若所述实际功率数据大于所述统计时段对应的负荷用电功率,则在满足用户负荷需求后,多余电量上网。其使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控制过程以相应统计时段内的实际光照强度以及实际功率为依据,有效提高了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供电控制的准确性,可以使所设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模式更为优化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08805449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596949.0
申请日:2018-06-11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6313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综合能源系统成本分摊及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方法,能够对各参与主体合作结果的公平性进行分析,该方法包括:获取综合能源系统中参与主体信息;根据参与主体数量,建立第一联盟矩阵;根据所述参与主体类型以及任意综合能源系统与所述参与主体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联盟矩阵进行转化,得到第二联盟矩阵;根据综合能源系统参与主体的可控容量,建立边际贡献列向量;根据综合能源系统参与主体合作模式下增加的总成本和增加的总收益计算合作剩余;根据Shapley分配规则,以及所述第二联盟矩阵、边际贡献列向量和所述合作剩余建立各参与主体的收益模型;根据各参与主体的成本和所述收益,计算净利润;最后对净利润进行关键参数敏感度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7910882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140633.2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上述分布式储能运营模式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获取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初始时刻对应的初始瞬时功率,以及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结束时刻对应的结束瞬时功率;根据所述初始瞬时功率和结束瞬时功率确定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用户负荷在第一级统计时段的负荷功率;若所述负荷功率小于或者等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则根据所述负荷功率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放电,若所述负荷功率大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则根据所述最大输出功率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放电。其可以提高其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后续控制分布式储能系统放电工作的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460525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57118.3
申请日:2018-02-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能互补配用电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评估方法,通过获取预设区域预设时间内的环境参数,根据预设区域预设时间内的环境参数得到预设区域内多能互补配用电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多能互补配用电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并输出。在评估的过程中考虑了预设区域的环境参数、各功能设备及负荷运行情况,结合了实际运行场景的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对各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和综合评估方法,评估准确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6251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10944782.4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本申请提供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基于广泛布置的传感器,利用传感器在配电网中的传感器布置拓扑,再通过采集传感器潮流方向信息先判定故障区段传感器,然后判定距离传感器的精确故障距离,仅需要知道流过传感器电流的方向即可实现故障测距,无需采集电路幅值,且传感器潮流方向信息容易获取并且数据量少,解决了现有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针对馈线终端的故障定位存在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832840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010731139.9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可微成本函数的超短期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通过预测引擎的未知参数和约束条件来构造可微成本函数,并通过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作为元启发式优化算法,对该可微成本函数进行双层优化,使得优化过程不依赖初始值;并且,优化后可确定未知参数对应的输出权值,以及可微成本函数的目标函数值,既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风电功率预测区间模型,又能够通过输出权值和目标函数值对NSGA‑II算法的非支配集进行更新,以构建帕累托前集,作为风电功率预测区间模型的预测结果,使得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852116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110846318.1
申请日:2021-07-26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并网系统的稳态控制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新能源并网系统视为PQ节点并对其进行潮流计算;根据潮流计算结果并利用计算模块计算稳态控制量;将稳态控制量作为仿真输出的初始值,启动并网;本发明适用于所有基于电压源变流器的新能源并网系统,大幅度减小了系统到达稳态的时间,在保证系统稳定和仿真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仿真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