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65681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210782915.7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页岩储层颗粒结构定向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页岩储层颗粒结构定向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基于页岩颗粒的形状、取向、聚集情况以及孔隙形状和取向因素,建立表征颗粒的排列定向性的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并利用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对不同类型岩相定向结构进行评价,定量表征页岩颗粒定向排列特征。本发明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页岩为例,建立颗粒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定量表征五种类型页岩岩相颗粒定向排列特征。同时,本发明应用多尺度多视域FE‑SEM拼接及图像识别方法获取页岩颗粒微结构参数,该方法保证了照片精度的同时,可以更大范围的获取照片上的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8873106B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810739310.3
申请日:2018-07-06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V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层形成演化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设备包括摄像装置(1)、模型仓、液压装置、控制装置、粒子成像测速仪(2),模型仓内设有有机硅帆布(4)和脆性岩石(5),上方设置摄像装置(1),正前方设置粒子成像测速仪(2),控制装置控制实验操作。实验步骤为:S1:任选一液压系统中的液压缸固定模型仓,另一液压缸拉伸有机硅帆布(4);S2:采集脆性岩石(5)运动现象图片;S3:记录脆性岩石(5)运动过程;S4:将记录的实验区域网格化;S5: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本发明通过分析粒子成像测速仪记录的数据推出完整的断层倾角、断距随时间变化特征,解决了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精度不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18415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210783321.8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N3/08 , G01N23/2251 , G01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页岩颗粒演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页岩颗粒形貌和位移演化过程的实验模拟方法,采用地层中真实的岩心进行模拟实验,借助侧向等压三轴力学实验模拟页岩成岩演化过程中的构造运动,在同一块全尺度岩心相同方向上取两块标准的柱样,一块作为对照组,另一块开展三轴力学实验,作为实验组;根据印支时期地层受到的最大主应力值设定围压值,对实验组岩心进行三轴力学实验;实验后,取7块岩样进行扫描电镜实验,对岩心进行多尺度多视域FE‑SEM图像拼接实验,并对拼接照片中颗粒的形貌特征及排列情况进行计算,探究构造应力对页岩颗粒形变及位移的影响。本发明实验结果证明构造应力破坏颗粒固有的定向结构,使其更加无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30713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76261.8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Q10/04 , G01V1/40 , G01V1/30 ,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致密油气储层天然裂缝预测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及终端,输入目标区域的多种裂缝数据并形成数据库,将裂缝数据按裂缝响应区带进行划分;根据各区带反应裂缝资料计算各区带裂缝发育线密度;根据各区带体积范围计算各区带裂缝判别权重和综合判别指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单井“井筒‑井壁‑近井周‑远井周”资料融合预测天然裂缝的技术及系统。相较于目前对于单区带的裂缝发育预测方法而言,本发明融合了四个区带裂缝发育密度信息,数据多元化,对于天然裂缝有着更加全面综合的预测,并给出单井裂缝四区带综合评判指数,其判别结果与单井压裂段无阻流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简化了石油地质从业人员繁琐的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516568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82915.7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页岩储层颗粒结构定向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页岩储层颗粒结构定向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基于页岩颗粒的形状、取向、聚集情况以及孔隙形状和取向因素,建立表征颗粒的排列定向性的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并利用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对不同类型岩相定向结构进行评价,定量表征页岩颗粒定向排列特征。本发明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页岩为例,建立颗粒结构定向熵数学模型,定量表征五种类型页岩岩相颗粒定向排列特征。同时,本发明应用多尺度多视域FE‑SEM拼接及图像识别方法获取页岩颗粒微结构参数,该方法保证了照片精度的同时,可以更大范围的获取照片上的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075443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1911414165.2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低丰度气藏的天然气充注半定量测定系统及方法,根据断层和裂缝的发育情况、上下地层之间砂体叠置关系,主力烃源岩的距离,确定天然气的充注方式;从主力烃源充注点到各个井点充注路径中垂向运移距离与水平运移距离比值,反映纵向连续烃柱形成的浮力与横向运移消耗的动力;从主力烃源充注点到各个井点充注路径所经区域内建设性成岩相区范围与破坏性成岩相区范围比值PD,反映砂体内部毛管压力差异造成的动力消耗程度;通过参数计算,编制等值线图,确定充注动力最强与充注阻力最小的区域,为天然气优势充注区。本发明比传统油气运移理论更加精细,更适合单个气田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71208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76347.2
申请日:2024-12-19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E21B49/00 , G01B11/00 , G01B11/22 , G01B11/26 , G01B15/00 , G01V1/40 , G01V1/50 , G01V1/28 ,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井筒裂缝空间延拓的多系列常规测井响应分析方法,该方法包含:(S100)数据、图像收集;(S200)利用岩心地面扫描伽马曲线与成像测井所得伽马曲线进行特征对比,完成岩心深度的精确归位;建立工区成像图片裂缝特征模式,利用工区成像图片裂缝特征模式,对成像图片进行天然裂缝的精确拾取,并获取裂缝中部深度、在井筒延伸顶底深度、倾角、倾向、开度以及穿层性参数;(S300)裂缝外延分析;(S400)数据提取、响应分析。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没有考虑到常规测井不同系列的径向与纵向测探测范围不同及裂缝从井筒外延到常规测井探测范围内的空间展布情况,导致获得裂缝响应的常规测井数值不准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08399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210783323.7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N23/2251 , G01N23/2202 , G01N1/28 , G01N1/3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质实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拟重力作用下页岩颗粒形貌和位移演化过程的测定方法,从页岩岩心中提取干酪根作为有机组分实验材料,选择无机组分实验材料;选择实验设备;将矿物颗粒进行烘干脱水处理,利用混合搅拌器进行均匀搅拌;将混合后的矿物颗粒分层样品装入模具,直至把模具填满;对样品压实后取出;分别对页岩样品颗粒的形貌特征及颗粒排列程度进行计算。本发明针对细粒岩颗粒成岩过程中地质力学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上覆岩石压力下颗粒的形貌特征、排列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应力的差异对细粒岩颗粒定向排列的影响,揭示细粒岩颗粒定向排列的力学机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24581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040752.X
申请日:2023-01-13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泥页岩孔隙表面粗糙度分析、建模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制备泥页岩样品、获取泥页岩样品新鲜断面照片、拼接大面积页岩断面照片、对孔隙形貌照片进行粗糙度分析、获取孔隙结构相关参数以及建立孔隙分子模型;本发明基于高分辨率、大视域面积扫描电镜照片,能够快速对纳米级‑微米级有机质孔隙和粘土矿物孔隙进行粗糙度分析和孔隙结构鉴定,识别精度高,实现了对人为选点因素的影响调低,且基于泥页岩样品孔隙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较为符合泥页岩实际孔隙特征的分子结构模型,该模型能够真实反应泥页岩内部孔隙结构组构,为后期的利用该模型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60686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117625.5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藏开发评价技术领域,公开了确定多期次区域构造作用下有效裂缝分布的方法及系统,基于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出的裂缝特征和现今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建立有效裂缝分布与现今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之间的数学模型;基于构造应力行迹分布图识别之前一期次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叠加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偏转对有效裂缝分布的影响,定量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的偏转对早期无效裂缝的开启程度。本发明进行了地应力偏转对有效裂缝组系影响的分析,在得到有效裂缝的优势组系后,以有效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原理为基础,对工程上的甜点区的选取、井位移方向的选择以及建立起更好的井间连通性提供支撑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