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80633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180051115.8
申请日:2011-08-23
CPC分类号: F16F15/022 , B60K5/04 , B60K5/1208 , B60K5/1216 , B60K5/1241 , F16F1/3849 , F16F7/1011
摘要: 本发明扭矩杆(1)通过用连接杆(4)连接两个弹性套筒(2,3)形成,两个弹性套筒(2,3)分别安装至振动产生侧和振动所传输到的一侧。在连接杆(4)内设置有用于使质量构件(5b)在套着向两个弹性套筒(2,3)延伸的轴(5a)的状态下往复运动的主动控制振动抵消部件(5)。主动控制抵消部件(5)构造为致动器,其设置有:具有附接至连接杆(4)的相反端部的并且沿连接杆(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5a);围绕轴(5a)的筒状质量构件(5b);在筒状质量构件(5b)内附接至轴(5a)的线圈(5e)和卷绕芯(5f);附接于筒状质量构件(5b)的内周面或轴(5a)的永磁体(5d);和用于将筒状质量构件(5b)的至少一端连接至轴(5a)的连接构件(5c)。
-
公开(公告)号:CN103717427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280036451.X
申请日:2012-06-13
CPC分类号: B60K5/1283 , B60K5/04 , B60K5/1208 , F16F1/3849 , F16F7/1005 , F16F7/1011 , F16F15/02
摘要: 车辆用防振装置具有:杆(11),其一端部(12)固定在发动机(1)上,另一端部(13)固定在车体上;致动器(17),其含有支撑在所述杆上的惯性块(15),使所述惯性块沿所述杆的轴向往复移动;以及加速度传感器(21),其对所述杆的轴向振动进行检测。加速度传感器(21)配置在杆(11)的一端部(12)和另一端部(13)之间。因此,相对于杆(11)的纵摆振动的灵敏度降低,使轴向刚体共振的检测精度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180633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180051115.8
申请日:2011-08-23
CPC分类号: F16F15/022 , B60K5/04 , B60K5/1208 , B60K5/1216 , B60K5/1241 , F16F1/3849 , F16F7/1011
摘要: 该扭矩杆(1)通过用连接杆(4)连接两个弹性套筒(2,3)形成,两个弹性套筒(2,3)分别安装至振动产生侧和振动所传输到的一侧。在连接杆(4)内设置有用于使质量构件(5b)在套着向两个弹性套筒(2,3)延伸的轴(5a)的状态下往复运动的主动控制振动抵消部件(5)。主动控制抵消部件(5)构造为致动器,其设置有:具有附接至连接杆(4)的相反端部的并且沿连接杆(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5a);围绕轴(5a)的筒状质量构件(5b);在筒状质量构件(5b)内附接至轴(5a)的线圈(5e)和卷绕芯(5f);附接于筒状质量构件(5b)的内周面或轴(5a)的永磁体(5d);和用于将筒状质量构件(5b)的至少一端连接至轴(5a)的连接构件(5c)。
-
公开(公告)号:CN103717427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36451.X
申请日:2012-06-13
CPC分类号: B60K5/1283 , B60K5/04 , B60K5/1208 , F16F1/3849 , F16F7/1005 , F16F7/1011 , F16F15/02
摘要: 车辆用防振装置具有:杆(11),其一端部(12)固定在发动机(1)上,另一端部(13)固定在车体上;致动器(17),其含有支撑在所述杆上的惯性块(15),使所述惯性块沿所述杆的轴向往复移动;以及加速度传感器(21),其对所述杆的轴向振动进行检测。加速度传感器(21)配置在杆(11)的一端部(12)和另一端部(13)之间。因此,相对于杆(11)的纵摆振动的灵敏度降低,使轴向刚体共振的检测精度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630974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80075442.6
申请日:2020-11-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IPC分类号: F16F13/10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隔振装置(1、2、3),其在分隔构件(16)形成有节流通路(24)、多个第1连通孔(42a)、以及第2连通孔(42b),在分隔构件(16)中的第1壁面(16b)配设有筒状构件(21),多个第1连通孔(42a)开口于第1壁面(16b)中的、位于筒状构件(21)的内侧的内侧部分(16f)和位于筒状构件(21)的外侧的外侧部分(16g)这两者,在筒状构件(21)形成有贯通部(22)。
-
公开(公告)号:CN111094789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880060117.5
申请日:2018-12-12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摘要: 在本发明中,隔振装置(1)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11)和与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其连结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以及分隔构件(16),其沿着沿第1安装构件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将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19)分隔为第2液室(15)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的第1液室(14),并且形成有将第1液室和第2液室连通的节流通路(24),其中,在弹性体的划分形成第1液室的内表面(27)沿着径向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延伸的突条部(26)。
-
公开(公告)号:CN11042524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910733154.4
申请日:2015-07-21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摘要: 本发明是液体封入型隔振装置(10),其装配有: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11),其与振动产生部或振动接收部连接;第二安装构件(12),其与另一者连接,也就是,其与振动接收部或振动产生部连接;弹性体(13),其使这些安装构件弹性地连接;以及分隔构件(16),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19)分隔成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3)形成。另外,分隔构件(16)中形成有使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连通的限制通路(24)。限制通路(24)中设置有具有多个细孔(31)的多孔体(28),细孔(28)以使主液室(14)侧与副液室(15)侧连通的方式并排地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6574683B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580044025.4
申请日:2015-07-1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IPC分类号: F16F13/10
摘要: 该隔振装置装配有:第一安装构件(11)和第二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其使这两个安装构件连接;分隔构件(15),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6)分隔成主液室(16a)和副液室(16b),主液室(16a)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3)形成;和可动构件(23),其收纳于设置在分隔构件(15)中的收纳室(20)内,该可动构件以能够沿第一安装构件(11)的轴向变形或移位的方式收纳。分隔构件(15)设置有从分隔构件(15)的暴露于主液室(16a)或副液室(16b)的部分朝向轴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连接孔(22),并且多个连接孔(22)朝向可动构件(23)开口。分隔构件(15)还设置有分隔板部(18、19),分隔板部(18、19)的内外表面均面向轴向,并且使收纳室(20)与主液室(16a)或副液室(16b)在轴向上划分开且具有沿轴向凸出的形状。连接孔(22)在轴向上贯穿分隔板部(18、19)。
-
公开(公告)号:CN106233030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580020629.5
申请日:2015-03-13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发明人: 植木哲
IPC分类号: F16F13/10
摘要: 该隔振装置(10)设置有: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11),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者连结;第二安装构件(12),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13),其使所述两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16),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封入液体(L)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14)和第二液室(15)。其中,第一液室(14)和/或第二液室(15)以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分隔构件(16)设置有使第一液室(14)与第二液室(15)连通的连通路径(30)以及配置在连通路径(30)内的阻挡刚体(33)。
-
公开(公告)号:CN109073033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9379.0
申请日:2017-06-1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IPC分类号: F16F13/10
摘要: 在本发明中,限制通路(24)包括形成于面向第1液室的第1障壁(34)并且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形成于面向第2液室的第2障壁(35)并且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将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连通起来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贯通第1障壁(34)或者第2障壁(35)的多个细孔(26a),在主体流路(25)中的、与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配置有涡流室(29),该涡流室(29)与来自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另一者的那一侧的液体的流速相应地形成液体的回旋流,并使该液体通过细孔(26a)而流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