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01404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80054020.1
申请日:2011-10-21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021 , C21D7/06 , C21D8/06 , C21D8/065 , C21D9/02 , C21D9/52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20 , C22C38/28 , C22C38/34 , C22C38/42 , C22C38/46 , C22C38/50 , F16F1/02
Abstract: 高强度弹簧钢的特征是以质量%计含有C:0.38~0.44%、Si:2.00~2.30%、Mn:0.79~1.25%、Cr:0.10~0.43%、Ni:0.15~0.35%、Cu:0.15~0.35%、Ti:0.05~0.13%、P:0.02%以下、S:0.02%以下、Al:0.003~0.10%、N:0.002~0.012%、O:0.0002%以下、其余包含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由下式(1)求得的作为脱碳性能的指标的Ac3相变点在859℃以上885℃以下的范围,且由下式(2)求得的作为淬火性能的指标的最大淬火直径DI在70mm以上238mm以下的范围,且由下式(3)求得的作为弹簧性能的指标的回火硬度HRC在50以上55以下的范围。 ,DI=DO×fSi×fMn×fP×fS×fCu×fNi×fCr …(2),HRC=38.99+17.48C+2.55Si-2.28Ni+2.37Cr+8.04Ti …(3),其中,fSi=1+0.64×%Si、fMn=1+4.10×%Mn、fP=1+2.83×%P、fS=1-0.62×%S、fCu=1+0.27×%Cu、fNi=1+0.52×%Ni、fCr=1+2.33×%Cr。
-
公开(公告)号:CN101868325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0880117876.7
申请日:2008-11-14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C1/10 , B24C3/325 , Y10T428/24331
Abstract: 反射部件(1)的反射部(20)在孔的内面从管(W)的孔的入口侧开口向出口侧开口移动。此时,反射部(20)由其两侧的引导部(30)引导。向管(W)的孔的内面投射的弹丸,通过入口侧的引导部(30)的孔而到达反射部(20),在反射部向管(W)的孔的内面被反射。由此,由于能够向弯曲部(P)的孔的内面内侧反射弹丸,因而能够减小弹丸偏向弯曲部(P)的孔的内面外侧的倾向。结果,由于能够应对管(W)的薄壁化,因而能够同时谋求管(W)的高强度化和轻型化。结果,能够谋求作业性和通用性的提高,并且,应用于管的弯曲部的孔的内面变得容易。
-
公开(公告)号:CN102481681B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080000656.3
申请日:2010-02-22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Abstract: 对于硬度为50~56HRC的弹簧线材(20),在150~350℃的温热范围内进行第一喷丸硬化工序(S6)和第二喷丸硬化工序(S7)。第一喷丸硬化工序(S6)中,使用丸粒尺寸在1.0mm以上的第一丸粒。第二喷丸硬化工序(S7)中,使用比所述第一丸粒小的第二丸粒。通过这些喷丸硬化工序(S6)(S7),赋予弹簧线材(20)以压缩残留应力。该弹簧线材(20)包括残留应力增加部(T1)、残留应力峰值部(T3)、残留应力减少部(T4)。在残留应力减少部(T4),具有与弹簧线材(20)表面的压缩残留应力同等大小的压缩残留应力的部位(B)存在于超过容许坑深度(Rmax)的深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868325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0880117876.7
申请日:2008-11-14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C1/10 , B24C3/325 , Y10T428/24331
Abstract: 反射部件(1)的反射部(20)在孔的内面从管(W)的孔的入口侧开口向出口侧开口移动。此时,反射部(20)由其两侧的引导部(30)引导。向管(W)的孔的内面投射的弹丸,通过入口侧的引导部(30)的孔而到达反射部(20),在反射部向管(W)的孔的内面被反射。由此,由于能够向弯曲部(P)的孔的内面内侧反射弹丸,因而能够减小弹丸偏向弯曲部(P)的孔的内面外侧的倾向。结果,由于能够应对管(W)的薄壁化,因而能够同时谋求管(W)的高强度化和轻型化。结果,能够谋求作业性和通用性的提高,并且,应用于管的弯曲部的孔的内面变得容易。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404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180054020.1
申请日:2011-10-21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021 , C21D7/06 , C21D8/06 , C21D8/065 , C21D9/02 , C21D9/52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20 , C22C38/28 , C22C38/34 , C22C38/42 , C22C38/46 , C22C38/50 , F16F1/02
Abstract: 高强度弹簧钢的特征是以质量%计含有C:0.38~0.44%、Si:2.00~2.30%、Mn:0.79~1.25%、Cr:0.10~0.43%、Ni:0.15~0.35%、Cu:0.15~0.35%、Ti:0.05~0.13%、P:0.02%以下、S:0.02%以下、Al:0.003~0.10%、N:0.002~0.012%、O:0.0002%以下、其余包含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由下式(1)求得的作为脱碳性能的指标的Ac3相变点在859℃以上885℃以下的范围,且由下式(2)求得的作为淬火性能的指标的最大淬火直径DI在70mm以上238mm以下的范围,且由下式(3)求得的作为弹簧性能的指标的回火硬度HRC在50以上55以下的范围。DI=DO×fSi×fMn×fP×fS×fCu×fNi×fCr …(2)HRC=38.99+17.48C+2.55Si-2.28Ni+2.37Cr+8.04Ti …(3)其中,fSi=1+0.64×%Si、fMn=1+4.10×%Mn、fP=1+2.83×%P、fS=1-0.62×%S、fCu=1+0.27×%Cu、fNi=1+0.52×%Ni、fCr=1+2.33×%Cr。
-
公开(公告)号:CN102481681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80000656.3
申请日:2010-02-22
Applicant: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Abstract: 对于硬度为50~56HRC的弹簧线材(20),在150~350℃的温热范围内进行第一喷丸硬化工序(S6)和第二喷丸硬化工序(S7)。第一喷丸硬化工序(S6)中,使用丸粒尺寸在1.0mm以上的第一丸粒。第二喷丸硬化工序(S7)中,使用比所述第一丸粒小的第二丸粒。通过这些喷丸硬化工序(S6)(S7),赋予弹簧线材(20)以压缩残留应力。该弹簧线材(20)包括残留应力增加部(T1)、残留应力峰值部(T3)、残留应力减少部(T4)。在残留应力减少部(T4),具有与弹簧线材(20)表面的压缩残留应力同等大小的压缩残留应力的部位(B)存在于超过容许坑深度(Rmax)的深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