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44551B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010135421.7

    申请日:2010-03-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B60N2/4235 B60N2/7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体构造,能够确保刚性,并且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承受载荷。加强体(21)的构造为具有与左右一对的座椅的内侧面相对的左右一对的侧壁(31、32)以及将这些侧壁(31、32)之间相互连结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加强部件(36),左右一对的侧壁(31、32)和加强部件(36)共同紧固在底板的通道部(45a)上。作用在加强体(21)上的载荷从一侧的侧壁(31)(或侧壁(32))经由加强部件(36)传递至另一侧的侧壁(32)(或侧壁(31)),因而,通过由左右的侧壁(31、32)和加强部件(36)构成的高刚性的加强体(21)来承受载荷。

    加强体构造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44551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1010135421.7

    申请日:2010-03-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B60N2/4235 B60N2/7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体构造,能够确保刚性,并且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承受载荷。加强体(21)的构造为具有与左右一对的座椅的内侧面相对的左右一对的侧壁(31、32)以及将这些侧壁(31、32)之间相互连结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加强部件(36),左右一对的侧壁(31、32)和加强部件(36)共同紧固在底板的通道部(45a)上。作用在加强体(21)上的载荷从一侧的侧壁(31)(或侧壁(32))经由加强部件(36)传递至另一侧的侧壁(32)(或侧壁(31)),因而,通过由左右的侧壁(31、32)和加强部件(36)构成的高刚性的加强体(21)来承受载荷。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958347B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0610135548.2

    申请日:2006-10-18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由前柱(11,12)形成的第一环形框架(29)、由中柱(13,14)形成的第二环形框架(34)以及在内部设有前门梁(51)并且在车身的每一侧上装配在前柱和中柱之间的前门(7),前门梁从侧面看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并且包括一门梁主体(61),它由具有面向内的开口侧的槽构件和沿着门梁主体的内侧延伸的拉线(71)构成。由此,在另一辆车从侧面撞击前门时,因为从侧面看前门梁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所以能够有效地将冲击能量传递给车身。另外,因为在拉线承受拉伸负载的同时门梁主体支撑着压缩负载,所以减小了门梁的变形。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958347A

    公开(公告)日:2007-05-09

    申请号:CN200610135548.2

    申请日:2006-10-18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包括由前柱(11,12)形成的第一环形框架(29)、由中柱(13,14)形成的第二环形框架(34)以及在内部设有前门梁(51)并且在车身的每一侧上装配在前柱和中柱之间的前门(7),前门梁从侧面看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并且包括一门梁主体(61),它由具有面向内的开口侧的槽构件和沿着门梁主体的内侧延伸的拉线(71)构成。由此,在另一辆车从侧面撞击前门时,因为从侧面看前门梁与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重叠,所以能够有效地将冲击能量传递给车身。另外,因为在拉线承受拉伸负载的同时门梁主体支撑着压缩负载,所以减小了门梁的变形。

    车身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08922A

    公开(公告)日:2005-04-27

    申请号:CN200410083739.X

    申请日:2004-10-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2D21/157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可以使来自车身前方的碰撞能量和来自车身侧方的碰撞能量的双方高效率地分散到车身上。该车身构造中,从车宽中心向左右两侧方以并列设置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纵梁(16)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13)的并列设置地板纵梁(16)和下纵梁(13),从左右地板纵梁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左右前侧车架,使地板纵梁的后端部(75)靠近并接合在下纵梁的长度中途,在比它们的接合部分靠前的位置且在接合部分的近旁,在下纵梁间架横梁,通过也使左右地板纵梁接合于该横梁上,将下纵梁与地板纵梁与横梁之间的接合部分(85)构成为俯视中大致三角形状的接合构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