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49227B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0810131564.3

    申请日:2008-07-17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抑制由用于抑制水滴进入设在进气装置上的抽负压口的防水结构产生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削减制造成本,实现凹部的小型化和结构的简单化,并避免安装通道壁时设在该通道壁上的凸部破损。进气歧管的上壳体(20)和下壳体(10)结合而形成进气通道。下壳体在内表面(17a)具有凹部(50)。凹部具有开设有抽负压口(42)的深处面(53),并且在凹部的上部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51)。上壳体具有凸部(60),该凸部朝向抽负压口延伸至比配合面(10a、20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穿过敞开口(52)突出至凹部内。凸部位于抽负压口的上方,且在水平方向(A1)上位于抽负压口和内表面之间。凸部的下端部(63)形成为在水平方向(A2)上的中央部(65)向下方凸出的圆弧状。

    多气缸内燃机的进气歧管

    公开(公告)号:CN101641513A

    公开(公告)日:2010-02-03

    申请号:CN200880008497.4

    申请日:2008-03-12

    Abstract: 多气缸内燃机的进气歧管(M)具有:形成进气集合室(11)的集合部(10)和形成进气分支路(22)的分支部(20)。集合部(10)由形成有构成进气集合室(11)的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的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构成。在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中一体成形有角部(31a、31b)。在第二壳体(B)中配置有横过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内延伸并覆盖角部(31a、31b)的内表面(31a1、31b1)的整流部(40)。整流部(40)具有比内表面(31a1、31b1)更加顺畅地引导进气的引导面(44)。利用整流部(40)和角部(31a、31b)形成与进气集合室(11)连通的背后空间(47)。根据所述结构,无论分割结构的进气歧管的集合部的角部形成何种形状都能使进气集合室中的进气顺畅地流动,实现体积效率的提高,进而利用整流部形成的背后空间能够实现对进气集合室中的压力变动的抑制。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49227A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810131564.3

    申请日:2008-07-17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抑制由用于抑制水滴进入设在进气装置上的抽负压口的防水结构产生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削减制造成本,实现凹部的小型化和结构的简单化,并避免安装通道壁时设在该通道壁上的凸部破损。进气歧管的上壳体(20)和下壳体(10)结合而形成进气通道。下壳体在内表面(17a)具有凹部(50)。凹部具有开设有抽负压口(42)的深处面(53),并且在凹部的上部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51)。上壳体具有凸部(60),该凸部朝向抽负压口延伸至比配合面(10a、20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穿过敞开口(52)突出至凹部内。凸部位于抽负压口的上方,且在水平方向(A1)上位于抽负压口和内表面之间。凸部的下端部(63)形成为在水平方向(A2)上的中央部(65)向下方凸出的圆弧状。

    多气缸内燃机的进气歧管

    公开(公告)号:CN101641513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0880008497.4

    申请日:2008-03-12

    Abstract: 多气缸内燃机的进气歧管(M)具有:形成进气集合室(11)的集合部(10)和形成进气分支路(22)的分支部(20)。集合部(10)由形成有构成进气集合室(11)的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的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构成。在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中一体成形有角部(31a、31b)。在第二壳体(B)中配置有横过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内延伸并覆盖角部(31a、31b)的内表面(31a1、31b1)的整流部(40)。整流部(40)具有比内表面(31a1、31b1)更加顺畅地引导进气的引导面(44)。利用整流部(40)和角部(31a、31b)形成与进气集合室(11)连通的背后空间(47)。根据所述结构,无论分割结构的进气歧管的集合部的角部形成何种形状都能使进气集合室中的进气顺畅地流动,实现体积效率的提高,进而利用整流部形成的背后空间能够实现对进气集合室中的压力变动的抑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