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5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54154.X
申请日:2020-09-11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针对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交流电网场景,提出了一种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的交流系统的直流功率互济方法。本发明通过送端及受端交流系统的戴维南等值参数和准稳态数学模型得到的送端和受端交流侧等值PQ节点参数,构建送端和受端交流系统的约束模型;在多约束条件下,优化求解各回直流线路馈入有功功率最大值,并根据当前直流运行状态及直流线路的送端交流系统等值惯量,对直流线路的可调容量进行修正,据此计算直流线路的频率电流参考下垂系数,并对直流线路的直流电流参考值进行调整。本发明充分发挥多馈入直流间功率互济的作用,增强功率支撑能力以提升受端交流系统的稳定水平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15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0882430.6
申请日:2020-08-28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受端电网接纳直流能力评估方法,本发明首先进行直流落点的初步筛选,缩减场景数;接着采用广义等效短路比(GESCR)指标、暂态电压支撑强度(TVSI)指标以及网损指标作为直流落点和机组出力的优化目标,以及考虑多约束条件建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通过直流馈入规模的等步长递增并重复进行直流落点和机组优化,直至不满足安全运行约束条件停止;最后对计算分析结果逆序进行N‑1安全稳定校验,最先通过校验结果作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承载规模。本发明提出的计算分析方法逻辑清晰、考虑因素全面、易于工程实现、可有效得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接纳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15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882430.6
申请日:2020-08-28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受端电网接纳直流能力检测方法,本发明首先进行直流落点的初步筛选,缩减场景数;接着采用广义等效短路比(GESCR)指标、暂态电压支撑强度(TVSI)指标以及网损指标作为直流落点和机组出力的优化目标,以及考虑多约束条件建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通过直流馈入规模的等步长递增并重复进行直流落点和机组优化,直至不满足安全运行约束条件停止;最后对计算分析结果逆序进行N‑1安全稳定校验,最先通过校验结果作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承载规模。本发明提出的计算分析方法逻辑清晰、考虑因素全面、易于工程实现、可有效得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接纳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50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0954154.X
申请日:2020-09-11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针对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交流电网场景,提出了一种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的交流系统的直流功率互济方法。本发明通过送端及受端交流系统的戴维南等值参数和准稳态数学模型得到的送端和受端交流侧等值PQ节点参数,构建送端和受端交流系统的约束模型;在多约束条件下,优化求解各回直流线路馈入有功功率最大值,并根据当前直流运行状态及直流线路的送端交流系统等值惯量,对直流线路的可调容量进行修正,据此计算直流线路的频率电流参考下垂系数,并对直流线路的直流电流参考值进行调整。本发明充分发挥多馈入直流间功率互济的作用,增强功率支撑能力以提升受端交流系统的稳定水平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510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297780.4
申请日:2024-03-15
申请人: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35/04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F17/16 , G06N3/048 , G06N3/0464 , G06F18/243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计量装置异常检测的方法及系统,属于计算机大数据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获取计量装置的监测数据,并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掩码处理,以得到掩码监测数据,提取出所述掩码监测数据的数据时空特征;对所述掩码监测数据进行解码,对解码后的监测数据进行初步重组,以得到初步重组矩阵;基于数据时空特征及初步重组矩阵,更新聚焦分数,基于所述聚焦分数,对所述初步重组矩阵进行修正,以得到修正重组矩阵;基于所述初步重组矩阵和修正重组矩阵,计算得到异常分数,基于所述异常分数,检测计量装置是否发生异常。本发明提升了计量装置异常检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05465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047025.7
申请日:2021-01-14
申请人: 浙江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比例直流高比例新能源的受端电网强度评估方法,通过阻抗建模的方法建立光伏端口的线性化模型,分析交流网络雅克比矩阵最小模特征值对矩阵元素的灵敏度矩阵,得到光伏电站接入能够改善系统的静态稳定性的结论;利用初等行列变换和Schur变换得到不含光伏的系统降阶雅克比矩阵,对系统特征方程进行模态分解得到多个等效单馈入系统,计算系统雅克比矩阵的最小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计算得到其临界广义短路比,并基于模态摄动理论,将光伏接入后的系统看做不含光伏馈入系统的摄动,对原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进行修正,得到含大型光伏电站的多馈入直流系统广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
-
公开(公告)号:CN113054655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110047025.7
申请日:2021-01-14
申请人: 浙江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比例直流高比例新能源的受端电网强度评估方法,通过阻抗建模的方法建立光伏端口的线性化模型,分析交流网络雅克比矩阵最小模特征值对矩阵元素的灵敏度矩阵,得到光伏电站接入能够改善系统的静态稳定性的结论;利用初等行列变换和Schur变换得到不含光伏的系统降阶雅克比矩阵,对系统特征方程进行模态分解得到多个等效单馈入系统,计算系统雅克比矩阵的最小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计算得到其临界广义短路比,并基于模态摄动理论,将光伏接入后的系统看做不含光伏馈入系统的摄动,对原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进行修正,得到含大型光伏电站的多馈入直流系统广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
-
公开(公告)号:CN1189711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36770.1
申请日:2024-07-31
申请人: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东供电分公司
发明人: 宋广彦 , 申昕怡 , 王尚 , 王雅文 , 于会泉 , 李佳鸿 , 宋建永 , 张健 , 王诗惠 , 刁长莹 , 王雨桐 , 姜彤 , 董祺 , 吕剑 , 辛鸿帅 , 张洋 , 王晨路 , 刘超 , 范朕宁 , 杨得博 , 赵长伟 , 刘伟 , 骈睿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光伏调控系统及方法,包括:分布式光伏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光伏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分布式光伏预测模块,用于实现馈线和台区的短期和中期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预测;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模块,具备区域级光伏控制辅助调峰功能;光伏承载力评估模块,评估电网对光伏发电接入的承载能力;电压质量分析模块,实时监测电网各节点的电压水平;保护自动分析功能模块,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电网中的故障情况、自动计算保护装置的定值。本发明能够准确对分布式光伏进行预测以及对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7262976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99201.4
申请日:2023-09-18
申请人: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高压分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吊装作业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及第四组件,所述第四组件的四角分别通过第三组件与第一组件连接,所述第三组件与第一组件、第四组件之间均通过第二组件连接。本发明可成功避免由吊装时四爪扣挤压引起的铝罩壳变形缺陷,且将保护范围扩展至几乎所有同类型电流互感器,可操作空间大,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164407A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811085795.5
申请日:2018-09-18
申请人: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35/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移动作业终端的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管理系统,包括移动作业终端、移动网络服务器、营销系统、互感器试验装置、二次降压试验装置以及电能表检验装置,移动作业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连接营销系统,移动作业终端通过分别无线连接互感器试验装置、二次降压试验装置以及电能表检验装置。本发明使现场检验数据得到有效积累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有效地降了低工作人员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