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5954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18946.0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包括以下原料:铅粉、腐殖酸、木素、二氧化硅、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硫酸和去离子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腐殖酸、木素和去离子水混合,加入二氧化硅的颗粒混合后进行干燥得到添加剂A;步骤二,将添加剂A与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干混得到添加剂B;步骤三,将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中未使用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添加剂B、100份铅粉进行干混,然后与去离子进行混合,之后与硫酸进行混合,得到负极铅膏。本发明通过对原料进行分步制备,最后再进行合膏,提升了蓄电池的循环容量和低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932212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78892.8
申请日:2016-06-01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磺基官能团的用于铅蓄电池的高分子微孔隔板,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30份高分子基材、25‑35份带有磺基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30‑40份填充油、3份抗氧化剂和2份添加剂。采用带有磺基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基材相结合,制备广泛适用于铅蓄电池的高分子微孔隔板。利用磺基官能团(‑SO3H)与电解液中硫酸的分子间作用力,提高电解液的流动性,有效改善铅蓄电池的浓差极化现象,提高硫酸电解液的流动性,增加极板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升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470502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10821135.9
申请日:2015-11-24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超导材料添加剂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包括铅粉、水、硫酸、超导材料和短纤维,各组分的重量组份为铅粉80~83份、水10~15份、硫酸4~10份、超导材料0.1~0.5份和短纤维0.1~0.2份。本发明的含超导材料添加剂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以超导材料为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的添加剂,超导材料本身可与铅膏活性物质很好地融合,可以有效改善正板的导电性和微观结构,阻碍放电过程中大体积硫酸盐的沉积,提高电池的充电接收能力,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铅酸蓄电池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5355916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821148.6
申请日:2015-11-24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超导材料添加剂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的制备方法,包括铅粉、水、硫酸、超导材料和短纤维,各组分的重量组份为铅粉80~83份、水10~15份、硫酸4~10份、超导材料0.1~0.5份和短纤维0.1~0.2份。本发明的含超导材料添加剂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的制备方法简单方便,步骤设计合理,能够较快得到含超导材料添加剂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的制备方法。以超导材料为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的添加剂,超导材料本身可与铅膏活性物质很好地融合,可以有效改善正板的导电性和微观结构,阻碍放电过程中大体积硫酸盐的沉积,提高电池的充电接收能力,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铅酸蓄电池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3235267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12268.X
申请日:2013-04-02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有效比较电池自放电率大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电池正常充满电的状态下,继续对电池进行恒压限流充电,直至充电电流降至极低状态或长时间在某一电流值上下跳动时停止充电,其中,极低状态为充电电流小于等于0.001C,长时间为大于等于1小时;2)、将经过步骤1)处理的电池进行搁置,搁置时间小于等于7天;3)、搁置结束后,测定电池的开路电压;4)、将步骤3)测得的开路电压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开路电压低于标准值的判定为自放电异常,开路电压高于标准值的判定为自放电正常。本发明的快速有效比较电池自放电率大小的方法相对传统方法,对电池自放电率挑选的有效性有显著提高,而且本方法适用于规模化挑选,挑选效率更高,更有效。
-
公开(公告)号:CN11761336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89508.7
申请日:2024-01-23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H01M10/05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具有超高NASICON型陶瓷含量的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固态电解质薄膜包括NASICON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高粘性多链聚合物粘结剂,锂盐和硅烷偶联剂;所述NASICON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的含量为所述的固态电解质膜总质量的70‑90%;所述锂盐与所述NASICON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的质量比为1:8~1:10;相比现有固态电解质综合性能不足的瓶颈,本发明制备的复合电解质膜,厚度和成分可控,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好,机械强度优异,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离子迁移数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759543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0718946.0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包括以下原料:铅粉、腐殖酸、木素、二氧化硅、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硫酸和去离子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腐殖酸、木素和去离子水混合,加入二氧化硅的颗粒混合后进行干燥得到添加剂A;步骤二,将添加剂A与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干混得到添加剂B;步骤三,将硫酸钡、硫酸亚锡、碳素材料、短纤维中未使用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添加剂B、100份铅粉进行干混,然后与去离子进行混合,之后与硫酸进行混合,得到负极铅膏。本发明通过对原料进行分步制备,最后再进行合膏,提升了蓄电池的循环容量和低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63800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410089525.0
申请日:2024-01-23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H01M4/1395 , C23C24/06 , H01M4/04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锂电池技术领域内的一种锂金属氟化高熵SEI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将多种金属氧化物或多种金属粉末与氟硅酸混合得到氟硅酸盐前驱液,前驱液在400‑600℃条件下进行热分解制备得到高熵氟化物粉末,将其辊压到锂金属表面,在锂金属表面生成一层均匀致密、结构稳定,且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含LiF和合金的氟化高熵SEI层,该保护层兼具电子绝缘性和离子导电性,能够促进锂均匀致密沉积,抑制枝晶以及电极体积膨胀,该高熵SEI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实现规模化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6130759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408396.2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0565 , H01M10/4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金属电池中电解质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三明治结构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在这种复合电解质中引入由高强度二维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的超薄刚性骨架,在复合电解质中构建连续的填料‑聚合物界面,从而形成了连续贯通的高速锂离子传输路径。并进一步在复合电解两侧表面构建含不同增塑剂的涂层,增强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与正负极的兼容性,同时有效拓宽其电化学窗口;本发明备得到集离子电导率高、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能稳定、与正负极兼容性好等综合性能于一身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全面提高锂金属电池整体的电化学性能、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963373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28779.4
申请日:2018-07-25
Applicant: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5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旧锂电池回收装置,包括圆柱筒、圆形通孔、掉落孔、斗框、圆柱腔室、条形框、第一电机、长滑槽板、剥片刀、电动推杆、编码器、第一圆板、电池本体、第二电机、长螺杆、第二圆板、螺纹杆、方体杆、方孔管、承载板、衔接滑块和连接杆。本发明设计合理,采用边旋转边移动边切削的方式,有利于将墨杆裸露出来,实现了对废旧电池内部分步清理掉的功能,有利于对多种圆柱状锂电池进行夹持固定,便于掉落在地面上对应的盛装结构内,通过旋转的方体杆带动螺纹杆旋转并推动安装在螺纹杆一端的第二圆板向电池本体对应靠近,且顶紧,从而达到将电池本体夹持固定在第二圆板与第一圆板之间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