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水生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84132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423779.X

    申请日:2020-12-08

    IPC分类号: G01N33/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水生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涉及污水监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监测装置携带不便,使用麻烦,大大影响了污水监测的便利性的问题。包括两相互拼接的壳体,壳体上设有凹槽和进水通槽,凹槽底部设有若干高于水面的出水孔,出水孔处设有控制其启闭的电磁阀;壳体上设有用于将壳体下方的水从进水通槽内导入凹槽中的进水模块,两壳体上一个设有酸碱度检测器,另一个设有水质检测器,分别对其上凹槽中的水质进行检测;两壳体拼接处通过弹性带连接;所述壳体外周设有一圈浮圈。通过采用两个半壳体的方式进行拼接,达到了能够在不用时快速的拆卸监测装置的壳体,增强其便携性的效果。

    一种河道污水生态治理装置及其治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61350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011422273.7

    申请日:2020-12-08

    IPC分类号: 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水生态治理装置及其治理方法,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河道污水治理装置,效率低下,处理效果也难以保证的问题。包括治理池,治理池一端设有与排污管连通的进水管,另一端设有与河道连通的出水管,治理池内设有若干平行隔板,隔板将治理池内的空间沿进水管到出水管方向依次分隔成若干处理分池,各隔板的上端面低于治理池上端面的最低点;各处理分池内皆设有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包括连接于治理池内的软轴,软轴外套设有若干圆柱筒,圆柱筒中空且容纳有污水净化剂,其外壳上设有漏孔,圆柱筒外周连接有若干吸附条。达到了使污水净化剂能够更快的分散到各个处理池中,提高污水净化效率的效果。

    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718086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010631033.1

    申请日:2020-07-03

    IPC分类号: C02F1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修复装置工程量巨大,修复的效果并不十分的理想,存在一定缺漏的问题。包括承载船,所述承载船下方设有第一抽泥泵,所述承载船上设有与第一抽泥泵输出端相连通的载物箱,载物箱连通于电动修复箱,所述电动修复箱内包括贯穿至其两端的污泥通道,污泥通道内设有电动修复板,所述电动修复板包括阴极、阳极、阴极与阳极之间的分隔绝缘板,分隔绝缘板往复起伏。达到了提高圈围修复方式的工程效率以及修复效果的技术效果。

    一种用于新桥梁缆索的锌铝合金钢丝镀层双浸镀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1101084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2010035764.X

    申请日:2020-0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桥梁缆索的锌铝合金钢丝镀层双浸镀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桥梁缆索收卷在放线架上;步骤2.将放线架上的桥梁缆索的一端通过导轮支撑导向,放置入铅液槽内静置;步骤3.将表面镀有铅层的桥梁缆索通过导轮导入冷却水槽内,冷却之后经过酸洗槽进行反应,再导入到清水池进行清洗,最后导入到助镀液中进行反应;步骤4.将步骤3中处理好的桥梁缆索经过干燥箱进行干燥处理;步骤5.将步骤3中干燥好的桥梁缆索浸入锌锅内进行镀锌;步骤6.将桥梁缆索导入至锌铝锅内进行再次镀层,最后经过冷却后,收卷在收线架上。本发明通过采用双浸镀工艺,所加工钢丝的工艺宽容度大,漏镀问题减少、镀层较厚。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水利工程活动式防水闸门

    公开(公告)号:CN111749210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30623.2

    申请日:2020-07-03

    IPC分类号: E02B7/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水利工程活动式防水闸门,涉及水利工程闸门技术领域,解决了闸门在长期受到水压的作用时,对其基座以及液压缸都是较大的考验,从而发生异响甚至损坏,并且大部分闸门在使用时不会对水流进行利用,对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基座和活动的闸门主体,闸门主体用于关闭或开放泄水通道,基座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架以及第一液压缸,所述支撑架以及第一液压缸的转轴相互平行;所述闸门主体包括疏水道和位于其远离基座一侧底部的底板;所述底板抵接于底座上表面;所述疏水道沿阀门的泄水通道设置,疏水道内设有用于水力发电的发电组件。达到了提高装置的寿命和资源利用率的效果。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修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89581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010631042.0

    申请日:2020-07-03

    IPC分类号: C02F3/32 C02F3/3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修复装置,涉及水体净化技术领域,解决了水生植物原位净化完成之后,无法便捷的移动,降低水生植物利用率的问题;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用于间歇性驱动装置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箱体底部连接有浮板,所述浮板上连接有若干浮床组;所述浮床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水平浮床、滤筒和底箱,底箱内设有微生物组,滤筒内设有与浮床连接的水生植物。达到了使装置在原位净化完成之后,便捷移动到另外的水域,提高水生植物利用率的效果。

    一种河道污水生态治理装置及其治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61350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422273.7

    申请日:2020-12-08

    IPC分类号: 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水生态治理装置及其治理方法,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河道污水治理装置,效率低下,处理效果也难以保证的问题。包括治理池,治理池一端设有与排污管连通的进水管,另一端设有与河道连通的出水管,治理池内设有若干平行隔板,隔板将治理池内的空间沿进水管到出水管方向依次分隔成若干处理分池,各隔板的上端面低于治理池上端面的最低点;各处理分池内皆设有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包括连接于治理池内的软轴,软轴外套设有若干圆柱筒,圆柱筒中空且容纳有污水净化剂,其外壳上设有漏孔,圆柱筒外周连接有若干吸附条。达到了使污水净化剂能够更快的分散到各个处理池中,提高污水净化效率的效果。

    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71808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631033.1

    申请日:2020-07-03

    IPC分类号: C02F1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修复装置工程量巨大,修复的效果并不十分的理想,存在一定缺漏的问题。包括承载船,所述承载船下方设有第一抽泥泵,所述承载船上设有与第一抽泥泵输出端相连通的载物箱,载物箱连通于电动修复箱,所述电动修复箱内包括贯穿至其两端的污泥通道,污泥通道内设有电动修复板,所述电动修复板包括阴极、阳极、阴极与阳极之间的分隔绝缘板,分隔绝缘板往复起伏。达到了提高圈围修复方式的工程效率以及修复效果的技术效果。

    一种河道污水生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84132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011423779.X

    申请日:2020-12-08

    IPC分类号: G01N33/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水生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涉及污水监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监测装置携带不便,使用麻烦,大大影响了污水监测的便利性的问题。包括两相互拼接的壳体,壳体上设有凹槽和进水通槽,凹槽底部设有若干高于水面的出水孔,出水孔处设有控制其启闭的电磁阀;壳体上设有用于将壳体下方的水从进水通槽内导入凹槽中的进水模块,两壳体上一个设有酸碱度检测器,另一个设有水质检测器,分别对其上凹槽中的水质进行检测;两壳体拼接处通过弹性带连接;所述壳体外周设有一圈浮圈。通过采用两个半壳体的方式进行拼接,达到了能够在不用时快速的拆卸监测装置的壳体,增强其便携性的效果。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修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89581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631042.0

    申请日:2020-07-03

    IPC分类号: C02F3/32 C02F3/3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修复装置,涉及水体净化技术领域,解决了水生植物原位净化完成之后,无法便捷的移动,降低水生植物利用率的问题;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用于间歇性驱动装置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箱体底部连接有浮板,所述浮板上连接有若干浮床组;所述浮床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水平浮床、滤筒和底箱,底箱内设有微生物组,滤筒内设有与浮床连接的水生植物。达到了使装置在原位净化完成之后,便捷移动到另外的水域,提高水生植物利用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