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间群P4mm对称性的三维双向角联锁织物

    公开(公告)号:CN109440293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1811487039.5

    申请日:2018-12-06

    IPC分类号: D04C1/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编织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群P4mm对称性的三维双向角联锁织物。织物的几何结构为三维空间延伸编织成的呈连续纱线的结构,编织几何结构中惯用单元中的纱线段满足空间点群4mm描述的点的对称性,基础对称单元的棱长分别为|a|、|b|、|c|,其基矢量基础对称单元的纱线段为无对称线段,惯用单元由无对称线段在xyz三维坐标系中绕中心O对称操作得到,惯用单元在编织平面内以矢量t=(n1|a|+n2|b|),平移操作即布满编织平面,沿z向以矢量平移,形成三维双向角联锁织物。可实现织物力学性能的双向均匀化,解决了目前的角联锁织物由于在经纬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不均匀导致承力构件难以满足经纬双向高弹性模量要求的问题。

    一种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

    公开(公告)号:CN109955496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1910329876.3

    申请日:2019-04-23

    IPC分类号: B29C70/34 B29C70/54 B29C33/48

    摘要: 本发明涉及纤维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该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包括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第一插接部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插接部件包括两个以上前后延伸的成型片体,各成型片体的前端相对固定,后端悬伸,各成型片体的悬伸部分相间隔并形成供第一插接部件从后向前插入的插槽;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前后插装并共同形成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成型外周面,成型外周面用于供纤维缠绕编织成型;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的插装配合面为楔面。该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可以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将芯轴从纤维管中取出较困难的问题。

    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编织复合圆管及两者的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43616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619899.9

    申请日:2017-07-26

    IPC分类号: B29B15/00 B29C70/68

    CPC分类号: B29B15/00 B29C70/6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编织复合圆管及两者的成型方法。其中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的成型方法包括将制造成板状的板块三维编织体卷曲成圆管的步骤,以及将卷曲成圆管的板块三维编织体的相互对接的两侧边相互固定以得到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的步骤。采用上述方案,板块三维编织体卷曲成圆管的过程中会使构成纱线的不稳定纤维堆砌结构预先发生变形和局部曲屈,从而减小或避免预成型体受到外力后再次变形,从而获得稳定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在线成型相比,本发明采用了离线成型,解决了现有的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结构不够稳定、尺寸一致性很难得到保证的问题。

    基于空间群P4对称性的三维编织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5063885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510420547.1

    申请日:2015-07-17

    IPC分类号: D04C1/06

    摘要: 基于空间群P4对称性的三维编织材料,该编织材料以满足点群4对称性的代表性体积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推导出的满足空间群 对称性的新的三维编织几何结构,分析了编织过程中携纱器的运动规律,通过对其工艺可行性的研究和对相应三维编织物的纤维体积百分含量的预测,得到了纤维体积百分含量比传统三维编织材料更高的新三维编织材料品种。同时,其编织工艺方法简单、便于实现,得到的三维编织材料几何结构更加稳固,力学性能更加优异。

    一种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04472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35510.0

    申请日:2015-09-30

    IPC分类号: G05B19/418

    摘要: 一种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确定质量-交货期-成本协同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步骤2:根据步骤1确定的目标函数,将其转化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采用仿真软件建立单件离散型生产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搜索出生产作业排程的最优方案。本发明结合单件离散型制造业生产作业排程的特征,应用改进的质量损失函数将质量、交货期、成本三项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协同化,建立了质量-交货期-成本协同优化模型,并应用集成系统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的方法求解,取得的解分布更加均匀。

    一种带状二维织物的编织机锭子用的轨道

    公开(公告)号:CN10513317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73011.3

    申请日:2015-09-10

    IPC分类号: D04C3/40

    摘要: 一种带状二维织物的编织机锭子用的轨道,包括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状的轨道I和至少一个X型轨道,X型轨道设置在两个对称设置的轨道I之间,轨道I的两端分别与X型轨道上对应端相切连接在一起,所述X型轨道包括一对交叉设置的复合圆弧轨道,复合圆弧轨道包括半径为R1的1/4圆弧状的轨道II和半径为R2的1/4圆弧状的轨道III,轨道II和轨道III的一端相切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取消了传统编织机轨道面板的直线段过渡,使锭子运动轨迹曲线是相切圆弧的形式与传统的内公切形式相比得到优化,速度更快、磨损更小、噪声更低。

    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编织复合圆管及两者的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4361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1710619899.9

    申请日:2017-07-26

    IPC分类号: B29B15/00 B29C70/6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编织复合圆管及两者的成型方法。其中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的成型方法包括将制造成板状的板块三维编织体卷曲成圆管的步骤,以及将卷曲成圆管的板块三维编织体的相互对接的两侧边相互固定以得到圆管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的步骤。采用上述方案,板块三维编织体卷曲成圆管的过程中会使构成纱线的不稳定纤维堆砌结构预先发生变形和局部曲屈,从而减小或避免预成型体受到外力后再次变形,从而获得稳定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在线成型相比,本发明采用了离线成型,解决了现有的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结构不够稳定、尺寸一致性很难得到保证的问题。

    一种数据采集关键节点的筛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39250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644211.9

    申请日:2021-06-09

    摘要: 一种数据采集关键节点的筛选方法,首先采集数据并建立决策矩阵,计算各数据采集节点的初始重要度,然后计算各数据采集节点之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关系,并建立各数据采集节点之间的直接关系矩阵Y,然后计算标准化矩阵G,再计算数据采集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矩阵Z,然后计算各数据采集节点的最终重要度,筛选出数据采集关键节点。本发明从制造型企业实际出发,减少决策过程中考虑的数据数量,可以降低数据交换成本及决策复杂度,整个过程没有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参与,因此关键节点的筛选结果是客观的,能够保证筛选过程的正确性。

    一种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55496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910329876.3

    申请日:2019-04-23

    IPC分类号: B29C70/34 B29C70/54 B29C33/48

    摘要: 本发明涉及纤维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该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包括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第一插接部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插接部件包括两个以上前后延伸的成型片体,各成型片体的前端相对固定,后端悬伸,各成型片体的悬伸部分相间隔并形成供第一插接部件从后向前插入的插槽;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前后插装并共同形成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成型外周面,成型外周面用于供纤维缠绕编织成型;第一插接部件和第二插接部件的插装配合面为楔面。该纤维管编织用组合芯轴可以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将芯轴从纤维管中取出较困难的问题。

    一种气浮轴承及其轴承基体及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04969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623405.5

    申请日:2018-12-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滑动轴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浮轴承及其轴承基体及制造方法,气浮轴承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轴承基体,所述轴承基体由三维编织的板块材料经弯曲变形后首尾对接制成,对接面处通过焊接固定,再通过局部热处理的方法在所述轴承基体的圆周上获得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用于加强轴承基体强度的强度加强点,三维编织结构中金属丝之间存在大量孔隙,而且可以通过整体依次编织成型和受限变形后焊接得到避免切削加工对材料孔隙率的影响,同时避免影响气浮轴承的轴承基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