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80672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533791.X
申请日:2020-06-12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桥梁支座滑移自动监测装置,属于工程施工监测领域。本发明包括刻度尺投影装置,摄像头,自行轨道装置,电机和蓄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的刻度尺投影装置将刻度尺影像投射到桥梁支座表面,通过固定在轨道小车上的摄像头拍摄或录像,读出图片或视频中桥梁支座上下板原对应位置处的刻度尺读数,进而计算出支座滑移量大小。在桥梁梁身底面合理布设安装金属槽型轨道,通过所述电机驱动轨道小车,带着刻度尺投影装置及摄像头移动,依次观察到多个桥梁支座多个面的支座滑移变化情况,达到自动监测的目的。利用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所述的蓄电池充电,再由所述的蓄电池给电机、摄像头以及刻度尺投影装置提供电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438A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810697401.5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系统运行方式的配网分布式电源在线控制装置及方法,在配电网系统中预先装设控制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单元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采集DG接入位置信息和配电网母线电气量,计算出系统运行方式下的配电网背侧阻抗值。数据分析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信息,并且在该模块中预先植入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对应的配电网背侧阻抗值和在当前运行方式下的计及继电保护约束下的DG最大接入容量和DG接入位置信息的三者对应关系表。控制单元模块,发出指令信息,控制DG的最大出力。本发明能够根据系统当前的系统运行方式在线控制DG的接入容量,约束其出力,能够有效的提高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和DG的接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991067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1911270184.2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智能建模方法,包括: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机理并考虑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影响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的不同因素,根据理论模型,建立三因素、七因素的样本数据;基于MATLAB编制智能遗传算法程序,根据不同样本数据,训练得到相应的碳化寿命模型,将三因素及七因素碳化寿命模型的计算值同样本数据实际值进行对比验证,证明建立模型的智能遗传算法程序的鲁棒性及建模方法的合理性;最后,收集处于碳化环境的实际工程数据,利用智能算法(GP)程序建立考虑工程多因素的结构碳化寿命模型,并利用实际工程数据验证模型的工程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705707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1910939981.9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N3/08 , G06F30/13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隧道结构氯蚀寿命预测方法,属于隧道结构破坏寿命预测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选定隧道结构氯蚀破坏影响的多种因素,基于MATLAB的算法实施,对所述初代种群染色体进行遗传迭代操作,分析进化搜索过程中个体的平均适应度和最佳适应度的演化,对最优种群染色体进行解码,算法终止后最终得到的结构氯蚀破坏寿命预测结果,引入相应隧道氯蚀参数,构建隧道结构氯蚀破坏寿命预测模型,并通过隧道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本发明充分考虑了引起隧道结构氯蚀破坏的多种因素,体现了用于隧道结构寿命预测的鲁棒性,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1367486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987288.6
申请日:2021-08-26
Applicant: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河海大学
IPC: G16H50/50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瞬变特性的心血管系统数据平台内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构建考虑动态摩阻和管壁粘弹性的心血管系统血液流动瞬变方程;建立计算网格,根据特征线法将双曲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积分得到特征线方程;求解血管壁迟滞应变对时间的偏微分;将Kagawa动态摩阻模型和偏微分引入特征线方程;考虑边界条件,得出并处理计算结果。本发明采用一维模型代替了现有的三维CFD进行建模,突破了现有心血管系统数据平台难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建模的技术瓶颈,不但使得建模简单、通用性强、模拟时间短,而且考虑了血管壁的动态摩阻效应和粘弹性效应,更符合实际情况,提升了平台的仿真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923461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1810755570.X
申请日:2018-07-1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计及继电保护约束的分布式逆变器电源入网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待接入的分布式逆变器电源在正常条件和故障条件下进行等效模型的转换;(2)在计及继电保护的约束下,确定配网中每一条母线的分布式逆变器电源的最大准入容量;(3)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接入点确定的接入容量进行分配及优化,并利用内点法对接入容量确定的接入位置优化;(4)以网损最小为目标函数,将分布式逆变器电源接入极限容量转化为约束条件,从而满足配电网潮流平衡方程和静态安全约束,并校验是否满足电流保护灵敏度要求。本发明在不改变原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接入分布式逆变器电源,有效减小网损,更有利于分布式逆变器电源在配电网中的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0930188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1811272397.4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储能的双定子同步调相机,包括电力电子设备和调相机,电力电子设备包括AC/DC变流器、与AC/DC变流器的直流侧相连接的DC/AC变流器,调相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外定子和内定子,外定子的一端与内定子的一端之间、外定子的另一端与内定子的另一端之间均连接有开关,外定子的一端、AC/DC变流器的交流侧均与电网相连接,内定子的一端与DC/AC变流器的交流侧相连接。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转子储能的双定子同步调相机的控制方法。本发明在不影响调相机本身进行常规的无功补偿作用,以及正常运转,与电网连接的外定子与电网保持同步,恒为50Hz的情况下,还能够对电网进行有功补偿,拓展了调相机的应用领域,有利于调相机在电网中正常稳定的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367486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110987288.6
申请日:2021-08-26
Applicant: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河海大学
IPC: G16H50/50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瞬变特性的心血管系统数据平台内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构建考虑动态摩阻和管壁粘弹性的心血管系统血液流动瞬变方程;建立计算网格,根据特征线法将双曲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积分得到特征线方程;求解血管壁迟滞应变对时间的偏微分;将Kagawa动态摩阻模型和偏微分引入特征线方程;考虑边界条件,得出并处理计算结果。本发明采用一维模型代替了现有的三维CFD进行建模,突破了现有心血管系统数据平台难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建模的技术瓶颈,不但使得建模简单、通用性强、模拟时间短,而且考虑了血管壁的动态摩阻效应和粘弹性效应,更符合实际情况,提升了平台的仿真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438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1810697401.5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系统运行方式的配网分布式电源在线控制装置及方法,在配电网系统中预先装设控制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单元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采集DG接入位置信息和配电网母线电气量,计算出系统运行方式下的配电网背侧阻抗值。数据分析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信息,并且在该模块中预先植入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对应的配电网背侧阻抗值和在当前运行方式下的计及继电保护约束下的DG最大接入容量和DG接入位置信息的三者对应关系表。控制单元模块,发出指令信息,控制DG的最大出力。本发明能够根据系统当前的系统运行方式在线控制DG的接入容量,约束其出力,能够有效的提高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和DG的接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991067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70184.2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智能建模方法,包括: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机理并考虑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影响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的不同因素,根据理论模型,建立三因素、七因素的样本数据;基于MATLAB编制智能遗传算法程序,根据不同样本数据,训练得到相应的碳化寿命模型,将三因素及七因素碳化寿命模型的计算值同样本数据实际值进行对比验证,证明建立模型的智能遗传算法程序的鲁棒性及建模方法的合理性;最后,收集处于碳化环境的实际工程数据,利用智能算法(GP)程序建立考虑工程多因素的结构碳化寿命模型,并利用实际工程数据验证模型的工程实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