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姿控测控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2178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288788.5

    申请日:2018-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姿控测控系统,包括主控模块、逻辑处理模块、时序模块、姿控模块和舵机控制模块;主控模块发出时序控制信号给时序模块,发出舵机控制信号和姿控信号给逻辑处理模块;并用于接收时序回采信号、舵控反馈信号、电磁阀状态回采信号、模拟量信号、开关量信号并进行解析处理,实现对姿控系统的输出控制和状态监测;本发明能够实现姿控信号、舵控信号和点火时序信号的输出及回采,集成了CAN通讯、1553B通讯、以太网通信和RS422隔离通信,能够适用多种通信协议的待测产品,提高了测控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能满足多种单项及系统性试验的控制和测试,具有良好的功能拓展性和安全性。

    一种弹上转配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88896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618472.7

    申请日:2017-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41G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上转配电装置及控制方法,其装置包括弹上控制单元、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第一固态继电器电路、第一二极管电路、和第二二极管电路;弹上控制单元具有采集外部紧急断电信号的接口、弹上供电接口、地面供电接口、二次电源母线接口、以及N路二次电源接口;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端用于接入外部紧急断电信号,第二端与弹上控制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三端相连,第二端作为地面供电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电路,第三端作为弹上供电端,串联有第一二极管电路;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弹上转配电方法开关动作时间过长、对控制信号电流要求过高的缺陷,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一种多板卡控制系统的复位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07409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743457.2

    申请日:2022-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板卡控制系统的复位控制方法,属于控制电路技术领域,现有技术中,或是涉及复杂或是主板卡不具备复位从板卡的能力;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系统包括主板卡、一个或多个从板卡,所述主板卡包括FPGA模块、上电复位电路、外部复位电路、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逻辑门电路、监控电路和微处理器,可实现多板卡控制系统的有序、可靠复位。

    一种时序配电控制电路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33730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49983.8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时序配电控制电路,其包括控制模块、选频放大电路、回路开关和后级输出电路;控制用于根据配电指令输出PWM控制信号;选频放大电路包括驱动电源、第一电容、变压器和第一电子开关;第一电子开关的基极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以及驱动电源的正极;第一电容与变压器的初级侧并联,驱动电源的正极经过并联的第一电容与变压器后与第一电子开关的集电极相连;回路开关的栅极和漏极分别连接变压器的次级侧;后级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所述回路开关的源极和漏极;本发明节省了传统时序配电功能电路中的中间电路结构,直接由控制模块发出特定频率的PWM控制信号实现时序配电功能,具有时序配电电路模块化、微型化和集成化的优点。

    一种姿控测控系统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21782B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1811288788.5

    申请日:2018-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姿控测控系统,包括主控模块、逻辑处理模块、时序模块、姿控模块和舵机控制模块;主控模块发出时序控制信号给时序模块,发出舵机控制信号和姿控信号给逻辑处理模块;并用于接收时序回采信号、舵控反馈信号、电磁阀状态回采信号、模拟量信号、开关量信号并进行解析处理,实现对姿控系统的输出控制和状态监测;本发明能够实现姿控信号、舵控信号和点火时序信号的输出及回采,集成了CAN通讯、1553B通讯、以太网通信和RS422隔离通信,能够适用多种通信协议的待测产品,提高了测控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能满足多种单项及系统性试验的控制和测试,具有良好的功能拓展性和安全性。

    一种点火时序管制电路及应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9463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871996.9

    申请日:2023-12-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点火时序管制电路,包括:第一保持继电器,包括第一组触点和第二组触点;第二保持继电器,包括第三组触点和第四组触点,其中第一组触点和第四组触点处于点火时序管制状态时输出指示信号处于低电平;第二组触点和第三组触点分别连接至火工品的两端,并且在点火时序管制状态时短路;第一组触点和第四组触点K2B处于点火时序解除管制状态时输出指示信号处于高电平,并且第二组触点和第三组触点解除短路状态,输入点火时序点爆火工品。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正负双端管制的电路结构复杂,触点数量多,更难以实现安全可靠性高的时序管制和状态检测的问题。

    一种电源缓上电电路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45484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616810.2

    申请日:2019-07-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缓上电电路及设计方法。所述电源缓上电电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电容和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第一端与供电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所述电容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电容并联,所述MOS管栅极与第一电阻第二端连接,所述MOS管源极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MOS管漏极及电源正极接负载的两端。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电源缓上电电路,能够可以通过带电阻分压的RC模块延时后通过电阻分压端延时去控制MOS管模块导通,从而实现产品供电输入的缓上电。

    一种弹上转配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88896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710618472.7

    申请日:2017-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上转配电装置及控制方法,其装置包括弹上控制单元、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第一固态继电器电路、第一二极管电路、和第二二极管电路;弹上控制单元具有采集外部紧急断电信号的接口、弹上供电接口、地面供电接口、二次电源母线接口、以及N路二次电源接口;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端用于接入外部紧急断电信号,第二端与弹上控制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配电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三端相连,第二端作为地面供电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电路,第三端作为弹上供电端,串联有第一二极管电路;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弹上转配电方法开关动作时间过长、对控制信号电流要求过高的缺陷,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用于弹上配电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装置及其测试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81302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1223014.5

    申请日:2016-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弹上配电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装置及其测试控制方法,将固体继电器与常开型光MOS继电器和常闭型光MOS继电器进行配合,通过与常开型光MOS固体继电器的配合实现输出自保,通过与常闭型光MOS继电器的配合实现断电控制;本发明提供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装置的测试控制方法,通过对每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电路单独测试控制的方法,对故障进行快速准确定位,确保每一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电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适于固体继电器自保持电路的检测需求,确保用于弹上配电的固体继电器自保持电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发明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输入和输出电气隔离,架构简单、使用方便、专用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种面向伺服机构的分布式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11573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0937502.6

    申请日:2023-0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伺服机构的分布式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伺服机构测试单元、三级工业交换机,工控一体机、伺服机构。其中伺服机构测试单元主要包含控制通讯组合、控制配电组合、二级工业交换机、可编程电源、HMI(人机交互)触摸屏,其中控制通讯组合主要包含控制通讯底板、模数转换板、数模转换板,控制配电组合主要包含控制配电底板、小电流配电板、大电流配电板,基于以上系统,本发明解决了传统便携式测试系统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不适应规模化布局生产的问题,同时在可靠性方面通过嵌入式方案实现测试单元设计,压缩了数据交互层级,并在结构上通过CPCI架构规范满足工业控制、运输环境下的撞击和振动,可靠性更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