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8225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86588.1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SP与FLAC3D联合预防TBM卡机的预警方法,能够基于隧洞围岩来压速度快、变形速度快等情况,结合TSP与FLAC3D协同作用对TBM可能存在卡机事件进行预警,包括下列步骤:a.确定可能产生围岩大变形的隧道洞段;b.确定该洞段围岩的力学参数;c.用TSP监测围岩的波速和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对TBM可能遇到卡机风险进行初次预判;d.采用FLAC3D模拟隧洞围岩的应力应变;e.结合TSP的波速变化和FLAC3D模拟隧洞围岩的应力应变规律对围岩来压速度、变形速度、变形量进行分级;f.针对分级结果对TBM可能存在的卡机风险进行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860168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57554.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BM机载式岩爆微震自动化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包括传感器布设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传感器布设装置包括环形安装器,沿环形安装器的圆周面布设有岩爆微震监测装置,在每个岩爆微震监测装置的一侧均设有辅助钻孔装置,爆微震监测装置和辅助钻孔装置均沿环形安装器的径向设置;辅助钻孔装置用于在岩壁上钻孔,环形安装器带动爆微震监测装置转动到钻孔位置,并将岩爆微震监测传感器安装在对应的钻孔内,数据采集装置为数据采集集成盒,其与岩爆微震监测传感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本发明采用机载式岩爆微震监测装置,可实现监测设备的实时安装,通过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预警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222596134U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21510321.1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BM机载式岩爆微震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环形安装器,沿环形安装器的圆周面布设有岩爆微震监测装置,在每个岩爆微震监测装置的一侧均设有辅助钻孔装置,爆微震监测装置和辅助钻孔装置均沿环形安装器的径向设置;辅助钻孔装置用于在岩壁上钻孔,环形安装器带动爆微震监测装置转动到钻孔位置,并将岩爆微震监测传感器安装在对应的钻孔内,数据采集装置为数据采集集成盒,其与岩爆微震监测传感器通过数据传输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机载式岩爆微震监测装置,可实现监测设备的实时安装,解决了TBM在岩爆高发地层进行施工时,岩爆监测设备布设难,自动化程度低、占用人力等施工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153380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408540.3
申请日:2014-08-19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工艺,所述围堰结构包括设置在围堰端面中部竖向防渗体,防渗体的底部延伸埋入河床覆盖层,防渗体的主体由多层胶凝砂砾石混合料填充而成,在防渗体的一侧设有竖向防渗隔断层,防渗隔断层是在两层土工织物之间夹有一层土工膜,防渗隔断层的另一侧为梯形围堰体,在防渗体的另一侧设有铅丝石龙;施工工艺包括:修建临时围堰后用反铲挖掘机将基础区域内的大石块进行清除;再用反铲挖掘机沿围堰轴线开挖宽1.2m深3米的沟槽,然后分层回填胶凝砂砾石混合料构建防渗围堰结构。该防渗围堰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法容易,防渗效果较好。更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从技术层次上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55404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962049.5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电建水电十一局深圳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护盾TBM始发洞室弧形撑靴混凝土基础和施工方法,包括始发洞室和弧形混凝土基础;所述始发洞室的横断面宽度或直径大于支撑盾的撑靴有效直径;所述弧形混凝土基础设置于始发洞室的两侧壁,所述弧形混凝土基础的内弧面形成圆弧形支撑面,与支撑盾的撑靴有效直径和撑靴所在方位相适配。该方案具有在始发洞室洞壁两侧设置弧形混凝土基础为TBM撑靴提供有效支撑、保证TBM顺利始发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153380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408540.3
申请日:2014-08-19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工艺,所述围堰结构包括设置在围堰端面中部竖向防渗体,防渗体的底部延伸埋入河床覆盖层,防渗体的主体由多层胶凝砂砾石混合料填充而成,在防渗体的一侧设有竖向防渗隔断层,防渗隔断层是在两层土工织物之间夹有一层土工膜,防渗隔断层的另一侧为梯形围堰体,在防渗体的另一侧设有铅丝石龙;施工工艺包括:修建临时围堰后用反铲挖掘机将基础区域内的大石块进行清除;再用反铲挖掘机沿围堰轴线开挖宽1.2m深3米的沟槽,然后分层回填胶凝砂砾石混合料构建防渗围堰结构。该防渗围堰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法容易,防渗效果较好。更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从技术层次上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697018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99036.9
申请日:2016-02-2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21D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竖井开挖施工工艺,至少包括:在选定的位置安装反井钻机;采用反井钻机进行导孔施工;导孔施工完毕后,导孔与位于导孔下侧的巷道相通,通过更换反井钻机的钻具进行导孔反向扩挖进而扩大导孔孔径,完成竖井开挖。本发明的优越效果在于:采用反井钻机进行导孔施工,所述导孔与位于导孔下侧的巷道相通,通过更换反井钻机的钻具进行导孔反向扩挖;同时,采用反井钻机控制系统解决了钻具在岩层中运转时,保证了竖井导孔的垂直度。通过本发明竖井开挖施工工艺解决了450m以上深竖井的开挖施工技术难题,提高了450m以上深竖井采用“反井钻机法”进行开挖的导井贯通的精度,解决了453.7m深竖井扩挖时的导井防堵问题及施工安全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213393847U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022275040.0
申请日:2020-10-1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F16L1/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排水管加固工具,包括上弧形盖和下弧形盖,上弧形盖与下弧形盖的弧形开口相对设置,且上弧形盖与下弧形盖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块连接块,四块连接块的上端均贯穿设有两个圆孔,且两个相对的圆孔内设有配套连接用于固定连接块的螺栓和第一螺母,上弧形盖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内螺纹连接有贯穿上弧形盖的螺纹杆,螺纹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且螺纹杆的下端延伸至上弧形盖内的一端连接有收缩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收缩装置配合螺栓和第一螺母,使上弧形盖与下弧形盖对排水管进一步的固定,有效的对不同大小的排水管进行加固,从而减少了加固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13683958U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022264266.0
申请日:2020-10-1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文地质钻孔用便携式打孔装置,涉及水文地质技术领域,包括打孔机和便携机构,打孔机的外表面顶端与动力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打孔机的外表面底部与轴盘的外表面顶部活动连接,轴盘的外表面中部与转动轴的外表面插接,转动轴的外表面底端与钻头的内表面插接,打孔机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辅助箱,打孔机的外表面一侧与把手的外表面两侧焊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钢杆、卡圈和第二钢杆等的使用,而限位伸缩杆的长度可以限制第一钢杆和第二钢杆形成的角度,从而可以承受打孔机整个的重量,通过卡环、连接轴和移动轮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将整个打孔机重量转移到移动轮的上,所以该装置可以达到方便使用人员携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13021836U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22039289.1
申请日:2020-09-17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水位报警装置,涉及水位报警技术领域,包括水位报警设备和清除装置,所述水位报警设备的一侧设置有清除装置,所述水位报警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柱,所述滑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漂浮板,所述滑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梯形块,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滚轮,所述滑槽的顶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位报警设备,在实施中,解决了传统的检测方式带来的不便,并且防止了人工操作时,水位过高或者过低无法及时测量的情况,测量精确,并且有利于人工观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