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22381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580222.5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西北工业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感应电荷电渗的不同浓度液滴产生芯片,包括:基底、PDMS盖片和若干电极组件,其中,PDMS盖片覆盖在基底上,PDMS盖片上开设有第一PDMS通道,第一PDMS通道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混合通道、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若干电极组件沿着混合通道的方向依次设置在基底上,且均位于混合通道的下方,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激发电极、第二激发电极和悬浮电极,通过改变悬浮电极上施加的电场,产生非对称的感应电渗流,以实现对待混合的水相溶液进行混合。本发明的液滴产生芯片,通过改悬浮电极上施加的电场,产生非对称的感应电渗流,以实现对待混合的水相溶液进行混合,相比于其他的微混合器,不需要在混合通道中布置复杂的三维导体障碍物。
-
公开(公告)号:CN111290269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087388.9
申请日:2020-02-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间机器人的自适应柔顺稳定控制方法,推导了空间机器人抓捕后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目标与机械臂末端接触的虚拟弹簧,对期望运动进行柔顺化处理;设计了基于自适应的跟踪控制器,实现了阻抗跟踪期望过程中控制效果的自适应调整;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本发明通过设计虚拟弹簧,使得空间机器人不需要在机械臂末端装备柔顺机构的情况下,实现了抓捕非合作目标后的自适应柔顺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52238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0580222.5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 , 西北工业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感应电荷电渗的不同浓度液滴产生芯片,包括:基底、PDMS盖片和若干电极组件,其中,PDMS盖片覆盖在基底上,PDMS盖片上开设有第一PDMS通道,第一PDMS通道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混合通道、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若干电极组件沿着混合通道的方向依次设置在基底上,且均位于混合通道的下方,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激发电极、第二激发电极和悬浮电极,通过改变悬浮电极上施加的电场,产生非对称的感应电渗流,以实现对待混合的水相溶液进行混合。本发明的液滴产生芯片,通过改悬浮电极上施加的电场,产生非对称的感应电渗流,以实现对待混合的水相溶液进行混合,相比于其他的微混合器,不需要在混合通道中布置复杂的三维导体障碍物。
-
公开(公告)号:CN111290269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010087388.9
申请日:2020-02-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间机器人的自适应柔顺稳定控制方法,推导了空间机器人抓捕后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目标与机械臂末端接触的虚拟弹簧,对期望运动进行柔顺化处理;设计了基于自适应的跟踪控制器,实现了阻抗跟踪期望过程中控制效果的自适应调整;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本发明通过设计虚拟弹簧,使得空间机器人不需要在机械臂末端装备柔顺机构的情况下,实现了抓捕非合作目标后的自适应柔顺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64359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1113397.5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敏捷航天器机动与超静载荷低刚度隔振的博弈控制方法,涉及航天器与飞行器微振动控制领域,包括:对敏捷航天器、隔振装置和超静载荷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基于假设建立敏捷航天器机动动力学模型和隔振装置动力学模型;基于敏捷航天器机动动力学模型和隔振装置动力学模型,建立机动‑隔振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博弈系统性能指标函数和哈密顿方程,得到机动‑隔振博弈系统对应的黎卡提微分方程;求解黎卡提微分方程,得到机动‑隔振博弈系统最优输出。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控制方法难以实现超静载荷随航天器本体敏捷机动以及微振动隔离的均衡控制,且极易引起隔振装置内部作动器的碰撞,影响超静载荷在敏捷航天器上的应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36307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95686.4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烧蚀环境下绝热层烧蚀率的快速预测方法,包括通过对实验测试和数值仿真得到已有烧蚀数据的输入参数进行分析,获得能影响绝热层烧蚀率因素的参数;基于获得的能影响绝热层烧蚀率因素的参数,建立气相烧蚀环境下绝热层烧蚀率快速预测的模型或者粒子侵蚀环境下绝热层烧蚀率快速预测的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得到适用于复杂烧蚀环境的绝热层烧蚀率模型,用于复杂烧蚀环境下绝热层烧蚀率的快速预测;本发明建立了适用于复杂烧蚀环境的绝热层烧蚀率预测方法,能够在热化学烧蚀、气流剥蚀、粒子侵蚀等不同的烧蚀环境中进行快速预测绝热层烧蚀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86341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198818.2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异形构件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属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利用低收缩率、高抗拉、流动性良好、可深度固化的双组份加成型有机硅材料作为模具模腔的制作原料,利用酚醛树脂作为碳源以及后续的热处理过程,达到碳/碳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的效果。本发明可以近净成形,同时控制树脂固化速度避免因固化速度过快过慢造成的开裂以及不完全固化的问题。树脂灌注后在真空下处理有效排除了气泡并且可以使树脂充分浸润零部件细节;第一次固化成型后多次重复碳化‑致密化‑模腔内浸润树脂‑碳化‑致密化过程可以解决高温导致的零部件形缩问题,提高复杂形状碳/碳复合材料构件的制作效率与成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354735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0264085.3
申请日:2023-03-18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C04B35/80 , C04B35/565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制备AlN改性C/C‑SiC摩擦材料的方法,首先通过模压的方式将混合均匀的短碳纤维、酚醛树脂、工业硅粉和铝粉等压制成纤维增强树脂块体,后经过碳化和陶瓷化热处理得到C/C‑AlN‑SiC摩擦材料。本发明利用活性金属铝与载气氮气或树脂碳化过程中生成的碳氢气体反应体积膨胀的特性,填补材料中因树脂碳化和硅碳反应收缩产生的孔隙,提升材料致密度,缩减致密化工艺周期,降低制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89403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13942.6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C04B35/571 , C04B35/577 , C04B35/56 , C04B35/80 , C04B35/83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区改性的异形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件及制备方法,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技术,将异形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件的顶端浸渍于前驱体溶液中。将化学气相沉积炉中,通过沉积热解碳提高底端未浸渍区域致密性,从而得到各区域微观结构及物相组成不同、陶瓷相含量从构件顶端至底部呈梯度分布的异形复合材料构件。本发明分区改性的异形复合材料构件兼具陶瓷材料的高温氧化抗性和碳材料密度低、导热性好的优势。利用了构件底端高导热性的热解碳对热量的快速传导属性实现了构件在烧蚀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快速下降,改善整体构件顶部热量集中问题,减小了构件内部的温度梯度,降低构件整体密度的同时可有效提升构件的耐烧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6113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011617339.8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乙醛前驱体制备热解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中,以乙醛有机溶液为前驱体,采用氮气作为载气和稀释气。将乙醛有机溶液倒入封闭金属容器中,通过鼓泡法使得乙醛有机溶液变为蒸气能够参与反应。本发明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技术,首次以乙醛为前驱体制备了结构良好的热解碳。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合理、工艺条件宽泛、操作方便。同时,本发明扩宽了制备热解碳原材料体系的选择,也为热解碳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