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咪唑型离子液体复合的MCNTs基无溶剂纳米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5918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70603.1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咪唑型离子液体复合的MCNTs基无溶剂纳米流体及其制备方法,以酸化MCNTs‑OH为核,与离子液体相结合,通过离子液体与碳纳米管表面的π电子以阳离子‑π或π‑π形式发生交联,使碳纳米管能够分散,制备出的MCNTs基无溶剂纳米流体组份包括质量分数为5~15%的MCNTs和85~95%咪唑型离子液体,MCNTs和咪唑型离子液体的质量百分比相加为100%,以MCNTs为核,离子液体为颈状层与冠状层。本发明通过引入高稳定性、低毒性、不易挥发的离子液体充当“颈冠”结构,并通过共价键接枝到酸化碳纳米管“核”表面,具有粘度可调、导热性高、零挥发、性能稳定等优点。

    一种自支撑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494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31825.3

    申请日:2024-0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支撑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通过溶胶凝胶和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颗粒;通过静电纺丝、共沉淀以及碳化技术将硅颗粒限制于含钴颗粒的多孔碳纤维内部;通过表面改性和静电自组装在所述的碳纤维外部包覆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含钴颗粒的多孔碳纤维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双碳壳包裹硅颗粒的薄膜。本发明引入含钴颗粒的多孔碳纤维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用于改性硅颗粒,针对性的改善了硅颗粒导电性差和循环过程体积变化大的问题,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到自支撑的薄膜材料能够直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避免了粘结剂;导电剂以及集流体的引入符合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对储能设备高性能和轻质的要求。

    锂离子电池用碳包覆四氧化三锰多面体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70982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710247266.X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碳包覆四氧化三锰多面体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一步水热法得到Mn3O4中空多面体材料,以盐酸多巴胺作为碳源,通过在氩气环境下灼烧使聚多巴胺碳化在多面体表面。本发明合成的负极材料由于坚固的多面体框架、中间的空隙和包覆的碳壳构成了三重缓冲结构,有效地缓解了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

    一种四氧化三铁/二硫化钼/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及通过两步反应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61364B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711068663.7

    申请日:2017-1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氧化三铁/二硫化钼/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及通过两步反应的制备方法,首先对短切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然后与钼酸钠、硫代乙酰胺混合通过水热反应在碳纤维表面垂直生长一层自组装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其次,通过水热反应在二硫化钼/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表面修饰了一些四氧化三铁纳米磁性颗粒,进一步的改善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而且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高磁损耗性能进一步的提高了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同时具有密度小、耐高温、高电阻损耗(碳纤维)、高介电损耗(3D二硫化钼纳米)、高磁损耗(四氧化三铁纳米磁性颗粒)以及阻抗匹配性能、抗氧化性能优良的理想吸波材料。在微波吸收复合材料生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锂离子电池用硫化锡/稀土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94562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210437703.1

    申请日:2012-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硫化锡/稀土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水热法得到SnS2/稀土金属(Ce,La,Nd等)材料。本发明合成的稀土金属(Ce,La,Nd等)掺杂的SnS2材料,由于稀土金属(Ce,La,Nd等)的掺杂,大粒径的稀土金属(Ce,La,Nd等)离子取代Sn离子进入SnS2晶格中,大的晶格结构可以为锂离子的脱嵌提供更大的晶格空间,从而提高容量和循环性能,使得SnS2/稀土金属(Ce,La,Nd等)负极材料的容量高于纯相SnS2的循环性能。本发明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可观的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