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96119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39004.8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井式辅助通风救援装置及其救援方法,包括送风机构、钻道机构、位于所述钻道机构上方且与所述钻道机构连接的侧壁支护机构、设置在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上方的推拉机构以及位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内部且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相配合的救援升降机构;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一侧铰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另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另一侧拆卸连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下方设置有距离传感器,且所述距离传感器通信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救援升降机构、推拉机构通信连接,其结构可靠,使用便捷,装置中各机构之间动作协调性能好,为隧道救援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救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159334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521145.9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工作面污风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净化箱体、分别连通在所述净化箱体两侧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净化箱体内部的除尘加湿机构和供氧机构,且所述除尘加湿机构与所述供氧机构相连通;该装置既形成通风循环系统,实现污风的二次循环利用,又形成水体循环系统,为装置内空气起到加湿作用,增加气体湿度及含氧浓度,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015933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1910521145.9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工作面污风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净化箱体、分别连通在所述净化箱体两侧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净化箱体内部的除尘加湿机构和供氧机构,且所述除尘加湿机构与所述供氧机构相连通;该装置既形成通风循环系统,实现污风的二次循环利用,又形成水体循环系统,为装置内空气起到加湿作用,增加气体湿度及含氧浓度,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139611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010339004.8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井式辅助通风救援装置及其救援方法,包括送风机构、钻道机构、位于所述钻道机构上方且与所述钻道机构连接的侧壁支护机构、设置在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上方的推拉机构以及位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内部且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相配合的救援升降机构;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一侧铰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另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另一侧拆卸连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下方设置有距离传感器,且所述距离传感器通信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救援升降机构、推拉机构通信连接,其结构可靠,使用便捷,装置中各机构之间动作协调性能好,为隧道救援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救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12054791U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20657618.6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竖井式辅助通风救援装置,包括送风机构、钻道机构、位于所述钻道机构上方且与所述钻道机构连接的侧壁支护机构、设置在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上方的推拉机构以及位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内部且与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相配合的救援升降机构;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一侧铰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的另一侧与所述钻道机构的另一侧拆卸连接;所述侧壁支护机构下方设置有距离传感器,且所述距离传感器通信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救援升降机构、推拉机构通信连接,其结构可靠,使用便捷,装置中各机构之间动作协调性能好,为隧道救援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救援效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0509254U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20913460.1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工作面污风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净化箱体、分别连通在所述净化箱体两侧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净化箱体内部的除尘加湿机构和供氧机构,且所述除尘加湿机构与所述供氧机构相连通;该装置既形成通风循环系统,实现污风的二次循环利用,又形成水体循环系统,为装置内空气起到加湿作用,增加气体湿度及含氧浓度,节能减排,绿色环保。(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3006814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110467414.5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结构,支撑结构设置于新建隧道底部,且支撑结构下方设置有荷载释放机构;支撑结构底部还设置有承重桩,且承重桩布置于既有交通隧道两侧;新建隧道上跨于既有交通隧道;荷载释放机构用于对支撑结构下方进行加载或释放荷载。本发明还公开了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方法。本发明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及方法,突破了常规地下结构的建设方式,使用荷载释放机构进行支撑结构底部荷载的加载和卸载,有效的提高了上跨既有运营交通隧道施工中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并且针对于新建隧道的特殊工况,也可以有很好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97097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010917983.0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侧穿房屋的复合式隔离桩及其加固施工方法,包括多个复合式隔离桩用于成排布置于新建隧道和邻近隧道的房屋地基之间,多个复合式隔离桩沿新建隧道的轴线方向设置,形成隔离墙结构;复合式隔离桩包括钢筋笼和注浆体,钢筋笼包括多个环向钢筋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纵向钢筋;在注浆过程中使用辅助钢板,使得成桩后,桩体分为三个部分,沿靠近房屋、桩中心、靠近隧道方向分为“硬”、“软”、“硬”三个部分,可以大量节省原材料,既经济又可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且隔离桩成排设置,形成等效三层(硬‑软‑硬)隔离墙,有效增加桩体周围土体强度,有效减少爆破施工引起的房屋振动,保障邻近房屋建筑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0068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467414.5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结构,支撑结构设置于新建隧道底部,且支撑结构下方设置有荷载释放机构;支撑结构底部还设置有承重桩,且承重桩布置于既有交通隧道两侧;新建隧道上跨于既有交通隧道;荷载释放机构用于对支撑结构下方进行加载或释放荷载。本发明还公开了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方法。本发明新建隧道上跨既有交通隧道减压及方法,突破了常规地下结构的建设方式,使用荷载释放机构进行支撑结构底部荷载的加载和卸载,有效的提高了上跨既有运营交通隧道施工中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并且针对于新建隧道的特殊工况,也可以有很好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97097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917983.0
申请日:2020-09-0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侧穿房屋的复合式隔离桩及其加固施工方法,包括多个复合式隔离桩用于成排布置于新建隧道和邻近隧道的房屋地基之间,多个复合式隔离桩沿新建隧道的轴线方向设置,形成隔离墙结构;复合式隔离桩包括钢筋笼和注浆体,钢筋笼包括多个环向钢筋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纵向钢筋;在注浆过程中使用辅助钢板,使得成桩后,桩体分为三个部分,沿靠近房屋、桩中心、靠近隧道方向分为“硬”、“软”、“硬”三个部分,可以大量节省原材料,既经济又可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且隔离桩成排设置,形成等效三层(硬-软-硬)隔离墙,有效增加桩体周围土体强度,有效减少爆破施工引起的房屋振动,保障邻近房屋建筑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