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13219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82783.0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长沙理工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定位识别方法,本发明采用4个BP神经网络分别对位移、曲率、应变及应变能4项损伤指标进行钢弹簧损伤位置识别,获取各个独立的证据体,通过D‑S证据融合理论对证据进行融合识别,从而实现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的有机结合。本方法可有效提高钢弹簧损伤位置的识别准确率,降低了识别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无砟轨道损伤识别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相关人员对轨道的快速检修。
-
公开(公告)号:CN112613219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1582783.0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长沙理工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置板轨道钢弹簧损伤定位识别方法,本发明采用4个BP神经网络分别对位移、曲率、应变及应变能4项损伤指标进行钢弹簧损伤位置识别,获取各个独立的证据体,通过D‑S证据融合理论对证据进行融合识别,从而实现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的有机结合。本方法可有效提高钢弹簧损伤位置的识别准确率,降低了识别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无砟轨道损伤识别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相关人员对轨道的快速检修。
-
公开(公告)号:CN112214919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011118898.4
申请日:2020-10-19
IPC: G06F30/23 , G06F119/04 , G06F119/1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高周疲劳损伤行为计算方法,通过将试验所得CA砂浆的疲劳方程引入到CA砂浆的损伤本构关系中,并嵌入至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仿真计算模型中,实现了应力场与损伤场相互耦合作用,搭建了一套基于损伤‑有限元全耦合技术的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高周疲劳损伤计算模型。本发明较好地说明了结构损伤与结构受力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并且可以方便地推广到无砟轨道各个功能部件的高周疲劳损伤分析中,为无砟轨道疲劳损伤问题及防治改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5879343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1607847.7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V10/764 , G06V10/80 , G01N19/08 , G01N21/88 , E01B29/0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脱空两阶段识别方法,属于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脱空识别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阶段I:通过分析轨道板表面均匀布置测点的振动响应规律,明确脱空损伤大致区域;阶段II:在损伤大致区域附近加密测点,采用与第一阶段相似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缩小损伤范围。本发明利用D‑S证据融合理论,对获取的时域和频域内的损伤特征指标进行融合,采用包括损伤区域大致识别和精确识别的两阶段识别方法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损伤区域的识别,该方法可降低识别过程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损伤识别准确率和效率,在无砟轨道损伤识别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879343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607847.7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V10/764 , G06V10/80 , G01N19/08 , G01N21/88 , E01B29/0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脱空两阶段识别方法,属于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脱空识别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阶段I:通过分析轨道板表面均匀布置测点的振动响应规律,明确脱空损伤大致区域;阶段II:在损伤大致区域附近加密测点,采用与第一阶段相似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缩小损伤范围。本发明利用D‑S证据融合理论,对获取的时域和频域内的损伤特征指标进行融合,采用包括损伤区域大致识别和精确识别的两阶段识别方法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损伤区域的识别,该方法可降低识别过程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损伤识别准确率和效率,在无砟轨道损伤识别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214919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1118898.4
申请日:2020-10-19
IPC: G06F30/23 , G06F119/04 , G06F119/1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高周疲劳损伤行为计算方法,通过将试验所得CA砂浆的疲劳方程引入到CA砂浆的损伤本构关系中,并嵌入至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仿真计算模型中,实现了应力场与损伤场相互耦合作用,搭建了一套基于损伤‑有限元全耦合技术的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高周疲劳损伤计算模型。本发明较好地说明了结构损伤与结构受力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并且可以方便地推广到无砟轨道各个功能部件的高周疲劳损伤分析中,为无砟轨道疲劳损伤问题及防治改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8569035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99699.9
申请日:2024-05-31
IPC: G06F30/23 , G06F17/18 , G06F119/02 , G06F119/14 , G06F111/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无砟轨道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不同保温隔热措施下寒区无砟轨道板时变可靠度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一、对寒区无砟轨道温度场长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不同保温措施下的轨道结构温度场概率分布;二、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生成随机荷载样本,基于有限元模型对不同保温措施下轨道板荷载效应进行分析;三、结合轨道板时变抗力模型,采用蒙特卡洛重点抽样法分析了不同保温措施下轨道板抗裂及抗弯时变可靠度。本发明能较佳地进行时变可靠度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782235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703273.8
申请日:2023-12-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调整量板式无砟轨道千斤顶预埋套件及施工方法,包括:基础套筒,基础套筒放置在无砟轨道底座板模具内;所述基础套筒内设有用于固定千斤顶的安装腔;固定盖板,所述固定盖板可拆卸连接于基础套筒的顶部;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用于将固定盖板预固定于底座板侧模;通过浇筑底座板混凝土,实现固定基础套筒的位置;油管套,所述油管套与基础套筒底部相连,浇筑在底座板内,用于在底座板内预留千斤顶用的油管位置。本发明能够对大调整量板式无砟轨道的预埋千斤顶起到很好的固定与保护作用,从布设到安装到使用流程完善。
-
公开(公告)号:CN106501103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0917118.X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N3/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2 , G01N2203/0073 , G01N2203/0238 , G01N2203/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衰变试验装置及方法,衰变试验装置包括盒体、上加载板和疲劳试验机;疲劳试验机的上加载夹持机构与所述上加载板固定连接;疲劳试验机的下加载夹持机构与所述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被测试的试验件放置在盒体内,所述上加载板顶压在试验件的顶面上,盒体的底板和上加载板将试验件夹持住。该装置能模拟出温度、酸雨、氯盐和高速列车荷载共同作用的工况,从而更真实的得出无砟轨道水泥基材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能衰变规律,从而为无砟轨道疲劳寿命的预测和维修提供有效、可靠的试验数据,以提高高速铁路运行的平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49760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100201.4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B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无砟轨道层间离缝高精度检测装置,包括车架和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平移模组以及设于所述平移模组内的离缝检测组件,所述平移模组用于带动所述离缝检测组件横向平移,所述离缝检测组件包括横向伸缩组件和可旋转设于所述横向伸缩组件端部的竖向伸缩组件,所述竖向伸缩组件的端部设有激光相机组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高铁无砟轨道层间离缝高精度检测方法和高铁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定位方法;本发明通过垂直离缝采集数据,以保证离缝检测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