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微纳颗粒表面均匀包覆石墨烯的全固态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73702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436940.X

    申请日:2018-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不规则微纳颗粒表面均匀包覆致密石墨烯的全固态材料制备方法,属于新能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利用球磨过程产生的剪切力使石墨粉层间彼此分离并在摩擦过程中粘附在被包覆微球表面,在连续不断的物理摩擦作用下使石墨层数持续减薄,最终形成薄层石墨烯包覆微球壳-核结构,再利用包覆产物与石墨粉的尺寸差异筛分获得包覆产物。进一步可以通过微球包覆产物与其它不规则微纳颗粒固体粉末样品的混合球磨达到转移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固体粉末复合物以用于各个领域。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反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产物纯度高并且后处理简单,原料可多次重复使用,适合工业化生产。

    不规则微纳颗粒表面均匀包覆石墨烯的全固态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73702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811436940.X

    申请日:2018-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不规则微纳颗粒表面均匀包覆致密石墨烯的全固态材料制备方法,属于新能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利用球磨过程产生的剪切力使石墨粉层间彼此分离并在摩擦过程中粘附在被包覆微球表面,在连续不断的物理摩擦作用下使石墨层数持续减薄,最终形成薄层石墨烯包覆微球壳‑核结构,再利用包覆产物与石墨粉的尺寸差异筛分获得包覆产物。进一步可以通过微球包覆产物与其它不规则微纳颗粒固体粉末样品的混合球磨达到转移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固体粉末复合物以用于各个领域。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反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产物纯度高并且后处理简单,原料可多次重复使用,适合工业化生产。

    一种使活性材料动力学可控的纳米封装结构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115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0783976.9

    申请日:2018-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活性材料动力学可控的纳米封装结构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主要以石墨烯对极端活性碱金属及其氢化物和铝氢化物的纳米封装技术来调控其水解反应动力学过程为例,主要结构特征包含中心的极端活性材料球体以及球体外紧密包覆的致密石墨烯薄膜以及其外围的固化层,致密的石墨烯薄层在空气气氛中可以将极端活性材料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从而实现在空气中稳定存在,而在水等溶液氛围中由于异质界面的浸润效果使致密石墨烯薄层的层间距被慢慢打开以实现不同反应组分的传质过程从而实现其动力学过程的非催化调控。本发明简单可行、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一种控制水解产氢速度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34157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10313169.7

    申请日:2022-03-28

    Abstract: 一种控制水解产氢速度的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主控制器、反应容器、注水模块、压力测量模块和水流控制模块;反应容器包括入口和出口,入口连接注水模块,水流控制模块设置在入口和注水模块之间;压力测量模块设置在反应容器的出口上,反应容器内预设置有水解储氢材料;压力测量模块和水流控制模块均连接到主控制器,主控制器用于通过压力测量模块的数据控制水流控制模块。采用主控制单元向电磁阀或者电气比例阀输出PWM信号,控制电磁阀或者电气比例阀的工作状态,来控制水的流速,可以控制氢化物水解产生氢气的速度,从而提高氢化物的利用率,避免因无法控制反应速度,使大量氢气冲出系统而造成的氢气浪费。

    一种使活性材料动力学可控的纳米封装结构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1158B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1810783976.9

    申请日:2018-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活性材料动力学可控的纳米封装结构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主要以石墨烯对极端活性碱金属及其氢化物和铝氢化物的纳米封装技术来调控其水解反应动力学过程为例,主要结构特征包含中心的极端活性材料球体以及球体外紧密包覆的致密石墨烯薄膜以及其外围的固化层,致密的石墨烯薄层在空气气氛中可以将极端活性材料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从而实现在空气中稳定存在,而在水等溶液氛围中由于异质界面的浸润效果使致密石墨烯薄层的层间距被慢慢打开以实现不同反应组分的传质过程从而实现其动力学过程的非催化调控。本发明简单可行、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的可控水解释氢用供氢一体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265691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72396.X

    申请日:2019-06-28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的可控水解释氢用供氢一体化系统,包括水解释氢单元、控制单元、燃料电池单元和用氢单元;水解释氢单元的氢气输出口与控制单元的气路氢气输入口相连通,燃料电池单元的进气口与控制单元气路输出口相连通,用氢单元与燃料电池单元电输出相接,用氢单元负载应与燃料电池单元功率相匹配;本发明有多路供氢,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增大供氢量,也可作为储气罐,增加了整套系统的可靠性;本发明随时随地可控制供氢系统的停启(即反应的进行和停止)、用氢系统燃料电池的停启。

    一种储氢材料水解供氢的常低温自启动的氢能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2467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1250917.3

    申请日:2021-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氢材料水解供氢的常低温自启动的氢能供电装置及其供电方法,包括水解制氢单元、气压测量控制单元、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水解制氢单元的氢气出口与气压测量控制单元的气路氢气入口相连通,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的进气口与气压测量控制单元气路输出口相连通。本发明整个装置无需外接电源和内部锂电池供电等外来能耗,由氢燃料电池直接实现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本发明随时随地可控制水解制氢单元反应的进行和停止,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氢燃料电池的停启;同时,利用储氢材料发生水解反应时放出大量热并在低温下增加可拆卸式换热装置可使氢燃料电池在低温下顺利启动。本发明方案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整个装置体积重量小,操作简便,可适用于不同环境场景稳定运行。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的可控水解释氢用供氢一体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265691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0572396.X

    申请日:2019-06-28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的可控水解释氢用供氢一体化系统,包括水解释氢单元、控制单元、燃料电池单元和用氢单元;水解释氢单元的氢气输出口与控制单元的气路氢气输入口相连通,燃料电池单元的进气口与控制单元气路输出口相连通,用氢单元与燃料电池单元电输出相接,用氢单元负载应与燃料电池单元功率相匹配;本发明有多路供氢,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增大供氢量,也可作为储气罐,增加了整套系统的可靠性;本发明随时随地可控制供氢系统的停启(即反应的进行和停止)、用氢系统燃料电池的停启。

    一种石墨烯湿法包覆纳米级高氯酸铵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90236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0919413.2

    申请日:2019-09-26

    Abstract: 一种石墨烯湿法包覆纳米级高氯酸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原始碳材料与微球混合进行球磨,得到包裹不同厚度石墨烯的微球;步骤2,对微球上的石墨烯进行减薄和均匀化处理,获得均匀薄层石墨烯包覆的微球;步骤3,通过均匀薄层石墨烯包覆的微球制备石墨烯-高氯酸铵混合分散液;步骤4,得到石墨烯包覆的超细高氯酸铵粉末。本发明首先以鳞片石墨和硬质微球为原料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无官能团石墨烯,采用球磨法制备石墨烯生产成本低廉,所得石墨烯品质较高,无其它官能团,且后处理工艺简单,物料可循环利用,降低污染。

    一种储氢材料水解供氢的常低温自启动的氢能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246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250917.3

    申请日:2021-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氢材料水解供氢的常低温自启动的氢能供电装置及其供电方法,包括水解制氢单元、气压测量控制单元、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水解制氢单元的氢气出口与气压测量控制单元的气路氢气入口相连通,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的进气口与气压测量控制单元气路输出口相连通。本发明整个装置无需外接电源和内部锂电池供电等外来能耗,由氢燃料电池直接实现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本发明随时随地可控制水解制氢单元反应的进行和停止,燃料电池启动输出单元氢燃料电池的停启;同时,利用储氢材料发生水解反应时放出大量热并在低温下增加可拆卸式换热装置可使氢燃料电池在低温下顺利启动。本发明方案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整个装置体积重量小,操作简便,可适用于不同环境场景稳定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