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热智慧供热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329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210565400.1

    申请日:2022-05-23

    IPC分类号: F24D19/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热智慧供热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室内实测温度Tnm‑n输出端、热网供水温度设定值Tg1输出端、储热水箱高温侧温度实测值Tg3输出端、蒸汽压力实测值P0输出端、温度实测值T0输出端、疏水温度实测值T1输出端、蒸汽流量最大值G0输出端、储热水箱低温侧温度实测值Th4输出端、第一函数模块、第二函数模块、第三函数模块、第四函数模块、第一逻辑模块、第五函数模块、第六函数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第二逻辑模块、第七函数模块及第二控制模块,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热源‑热网‑用户‑储热系统调节的有机结合,保证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稳定、高效、节能运行。

    一种储热智慧供热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3297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65400.1

    申请日:2022-05-23

    IPC分类号: F24D19/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热智慧供热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室内实测温度Tnm‑n输出端、热网供水温度设定值Tg1输出端、储热水箱高温侧温度实测值Tg3输出端、蒸汽压力实测值P0输出端、温度实测值T0输出端、疏水温度实测值T1输出端、蒸汽流量最大值G0输出端、储热水箱低温侧温度实测值Th4输出端、第一函数模块、第二函数模块、第三函数模块、第四函数模块、第一逻辑模块、第五函数模块、第六函数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第二逻辑模块、第七函数模块及第二控制模块,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热源‑热网‑用户‑储热系统调节的有机结合,保证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稳定、高效、节能运行。

    一种无叶片气动导流、整流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6084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314053.2

    申请日:2020-11-21

    IPC分类号: F15D1/00 F15D1/02

    摘要: 一种无叶片气动导流、整流系统,包括设置在烟道的内弧侧的若干组I型喷嘴组和设置在烟道的内弧侧的若干组II型喷嘴组,I型喷嘴组与II型喷嘴组均与压缩空气罐相连,烟道内气流入口处和气流出口处均设置有监测仪表组。本发明所述的无叶片气动导流、整流系统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时反馈的阻力数据,及时调整进入喷嘴的气量,实现流场优化的目的。相比较常规的导流、整流板或叶片设计,取消叶片后,不仅施工方便简洁,无需对烟道外形进行改造,节省大量材料和施工周期,而且实现了流场优化的实时可调,使流场优化的效果更贴近数值模拟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流场优化的效率。

    一种火力发电厂混合式乏汽回收器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4408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210242628.7

    申请日:2022-03-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力发电厂混合式乏汽回收器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混合式乏汽回收器低温凝结水流量调门控制及混合器出口输送泵控制;混合器出口输送泵控制的具体过程为:将混合式乏汽回收器水箱液位实测液位LH0与混合式乏汽回收器水箱设定液位LHSP的偏差作为PID运算的输入进行PID运算,根据PID运算的输出生成混合式乏汽回收器出口输送泵流量指令,再以此控制混合器出口输送泵的流量,该系统及方法实现乏汽的稳定回收及回收水水温的准确控制,提高混合式乏汽回收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

    一种一回路余热利用工业供汽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5431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609982.5

    申请日:2022-12-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回路余热利用工业供汽系统及方法,包括给水管道、反应堆、一级蒸汽发生器、二级蒸汽发生器、气路回路旁路流量调节阀门、气路回路旁路控制阀门及气路主路流量调节阀门;反应堆的出口与一级蒸汽发生器的壳侧入口相连通,一级蒸汽发生器的壳侧出口与气路主路流量调节阀门的一端及气路回路旁路流量调节阀门的一端相连通,气路回路旁路流量调节阀门的另一端经二级蒸汽发生器的壳侧及气路回路旁路控制阀门后与气路主路流量调节阀门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并管后与反应堆的入口相连通,给水管道与二级蒸汽发生器的管侧入口相连通,二级蒸汽发生器的管侧出口与工业用户相连通,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充分利用高温氦气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