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89508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1911018083.6
申请日:2019-10-24
申请人: 达纳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G·D·G·格雷夫斯 , B·A·肯内 , M·A·马丁 , K·M·A·阿贝尔斯 , L·M·金德
IPC分类号: F28D21/00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
摘要: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模块化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结构相似的热交换元件,这些热交换元件固定在盖板上并且经由单个外部歧管结构彼此流体联接,该外部歧管结构对于每个热交换元件用作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采用如下方式提高刚性,即,在相邻元件之间的交替凸片或重叠凸片,和/或相邻元件之间的具有切口的侧边缘,这些切口用于容纳形成在盖板中的加强肋部。外部歧管结构为互连的热交换元件提供了额外的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11110636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1911023989.7
申请日:2019-10-25
申请人: 达纳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G·D·G·格雷夫斯 , S·凯瑟-克鲁格
IPC分类号: H01M8/04029
摘要: 一种用于冷却多排电池单体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纵向流动部段,这些纵向流动部段限定至少第一U形流动区域和第二U形流动区域,每个流动区域位于一排电池单体的下方。流动部段包括入口流动部段和出口流动部段,以及至少两个中间流动部段。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与相应的入口流动部段和出口流动部段流体连通,并且第一旁路通道在入口端口与至少一个中间流动部段之间延伸。第一旁路通道从入口供给相对较冷的传热流体,以与第二或随后的U形流动区域中的较热流体混合,从而改善成排的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均匀性。第二旁路通道可围绕热交换器的外周从入口流动部段延伸到第二或随后的U形流动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1106365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911023989.7
申请日:2019-10-25
申请人: 达纳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G·D·G·格雷夫斯 , S·凯瑟-克鲁格
IPC分类号: H01M8/04029
摘要: 一种用于冷却多排电池单体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纵向流动部段,这些纵向流动部段限定至少第一U形流动区域和第二U形流动区域,每个流动区域位于一排电池单体的下方。流动部段包括入口流动部段和出口流动部段,以及至少两个中间流动部段。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与相应的入口流动部段和出口流动部段流体连通,并且第一旁路通道在入口端口与至少一个中间流动部段之间延伸。第一旁路通道从入口供给相对较冷的传热流体,以与第二或随后的U形流动区域中的较热流体混合,从而改善成排的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均匀性。第二旁路通道可围绕热交换器的外周从入口流动部段延伸到第二或随后的U形流动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108950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911018083.6
申请日:2019-10-24
申请人: 达纳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G·D·G·格雷夫斯 , B·A·肯内 , M·A·马丁 , K·M·A·阿贝尔斯 , L·M·金德
IPC分类号: F28D21/00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
摘要: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模块化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结构相似的热交换元件,这些热交换元件固定在盖板上并且经由单个外部歧管结构彼此流体联接,该外部歧管结构对于每个热交换元件用作入口歧管和出口歧管。采用如下方式提高刚性,即,在相邻元件之间的交替凸片或重叠凸片,和/或相邻元件之间的具有切口的侧边缘,这些切口用于容纳形成在盖板中的加强肋部。外部歧管结构为互连的热交换元件提供了额外的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215869534U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22695238.4
申请日:2020-11-19
申请人: 达纳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G·D·G·格雷夫斯
IPC分类号: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F28D21/00 , B60L58/26
摘要: 一种带有用于冷流体分配的跨接通路的热交换器,具有一对相对的壁和在壁之间的内部空间,以及位于纵向轴线的相对两侧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每个区域都适于与电池单体热接触。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并且流动障碍沿着纵向轴线延伸,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开。流体流动通路被限定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第一跨接通路延伸越过纵向轴线,从入口端口到第二区域中的入口流动通路。第二跨接通路延伸越过纵向轴线,从第一区域中的出口流动通路到出口端口。跨接壳体设置在内部空间的内侧或外侧,并且延伸越过纵向轴线,包围第一跨接通路和第二跨接通路中的至少一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