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块单元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5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210477826.8

    申请日:2012-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一对电池模块并列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形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能够削减端板的个数并同时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在将一对电池模块(16)并列配置而使它们一体化时,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一端侧抵接的第一端板(37)由一个构件构成,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另一端侧抵接的两个第二端板(38、39)由分体构件构成,因此与在各电池模块(16)上分别设置一对端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端板的个数削减一片,而且即使因电池单体(32)的厚度的公差累积而在两个电池模块(16)的层叠方向的长度上产生差异,也能够使两个第二端板(38、39)的位置不同来吸收该长度差。

    电池模块单元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5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477826.8

    申请日:2012-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一对电池模块并列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形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能够削减端板的个数并同时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在将一对电池模块(16)并列配置而使它们一体化时,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一端侧抵接的第一端板(37)由一个构件构成,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另一端侧抵接的两个第二端板(38、39)由分体构件构成,因此与在各电池模块(16)上分别设置一对端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端板的个数削减一片,而且即使因电池单体(32)的厚度的公差累积而在两个电池模块(16)的层叠方向的长度上产生差异,也能够使两个第二端板(38、39)的位置不同来吸收该长度差。

    车辆
    6.
    发明授权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11660782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010137420.X

    申请日:2020-03-02

    Inventor: 安田范史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从一个旋转电机侧撞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另一个旋转电机受到损伤的车辆。车辆(V)具备第一旋转电机(10)、第二旋转电机(20)、动力传递装置(30)、以及收容壳体(50)。第二旋转电机(20)至少局部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电机(10)相重叠配置。对于收容壳体(50)来说,旋转电机收容部(51A)与动力传递装置收容部(51B)沿轴向相邻,且被分隔壁(52)分隔。分隔壁(5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台阶壁(523)。台阶壁(523)至少局部在轴向上与第二旋转电机(20)相重叠配置。第二旋转电机(20)的最外径部(20e)与台阶壁(523)的距离(D1)短于第二旋转电机(20)的最外径部(20e)与第一旋转电机(10)的最外径部(10e)的距离(D2)。

    旋转电机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082571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0992443.6

    申请日:2019-10-17

    Abstract: 能从转子铁心的内部冷却转子的磁极部、能利用从转子铁心排出的冷却剂适当冷却定子的线圈的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及定子。转子具备在内部设置有冷却剂流路(11)的转子轴、转子铁心、多个磁极部以及第一端板(40a)及第二端板(40b)。第一端板(40a)具有:第一冷却剂排出孔(42a);第一槽部(44),其与冷却剂流路(11)连通,并且与第一冷却剂排出孔(42a)连通;第二槽部(45),其与冷却剂流路(11)连通,并且与铁心贯通孔(25)连通。第二端板(40b)具有:第二冷却剂排出孔(42b),其不与冷却剂流路(11)直接连通,而是经由铁心贯通孔(25)及第二槽部(45)而与冷却剂流路(11)连通。

    旋转电机的壳体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69693A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280002567.1

    申请日:2012-0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9/19 H02K5/20

    Abstract: 本发明旋转电机的壳体具备:冷却通路,其在该壳体的内部沿所述壳体的周向设置且能够供冷却流体流通;冷却流体入口及冷却流体出口,它们与所述冷却通路连通;肋,其设置在所述冷却通路的内部,将所述冷却通路的所述壳体的径向的内侧的壁部和所述径向的外侧的壁部沿所述周向连结,且该肋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彼此分离配置而将所述冷却通路划分成多个,所述冷却流体入口的中心轴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轴向平行地配置,所述冷却流体入口与由所述肋划分出的所述冷却通路中的配置在所述轴向的一方的端部侧的冷却通路连通,所述肋具有在所述冷却流体入口的所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从所述冷却通路的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一侧向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另一侧贯通的开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