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嗪磷微囊悬浮颗粒
    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488199U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21242236.3

    申请日:2020-06-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嗪磷微囊悬浮颗粒,以二嗪磷为芯部活性成分,油溶性囊材与水溶性囊材通过界面聚合或者分层包覆法将有效成分包裹起来,使用时可加载水剂中悬浮于水中,最终形成微囊悬浮剂。油溶性囊材与水溶性囊材形成了网状的结构包裹着有效成分,两种囊材的结合使用,使得该颗粒的药效延长,减少防治害虫的施药次数和用量,提高果树和作物产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毒死蜱的微囊悬浮剂

    公开(公告)号:CN203884538U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20263743.3

    申请日:2014-05-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药制剂,特别公开了一种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该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所述内核外依次包覆有内层壳和外层壳;所述内核为毒死蜱液滴,所述内层壳紧贴所述内核外,为一具有开孔的球体结构或类似球体结构,所述外层壳包裹于所述内层壳外。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将油溶性的毒死蜱包覆于空心微球内部,通过农药微胶囊化后提高农药的稳定性。毒死蜱在土壤中能不断挥发,杀死在土壤中生存为害的地下害虫,药效期可达2个月,是防治农作物地下害虫最理想药剂之一。

    一种用于葡萄促早栽培的除虫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1932181U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922361049.0

    申请日:2019-12-25

    Inventor: 赵少芹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葡萄促早栽培的除虫系统,包括大棚本体,大棚本体的内部通过卡环固定有输送管,输送管的一端封闭,输送管的另一端通过进料管与杀虫剂喷雾器相连通,输送管上设有若干相间分布的连接管,连接管的顶部设有弧形喷雾管,弧形喷雾管的末端通过悬挂结构悬挂有害虫诱捕器,害虫诱捕器包括内部设有电源的底座,底座的顶部设有外壳,外壳的顶部卡接有带有害虫入口的盖体,壳体的内部设有用于盛装诱捕剂的底仓,底仓的上方设有害虫捕杀仓,害虫捕杀仓的上方设有防逃罩;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杀虫剂喷雾器相连通的弧形喷雾管在葡萄结果前对葡萄树进行除虫,结果后,由害虫诱捕器对害虫进行诱捕达到除虫的目的。(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基于铁硫簇合成蛋白为靶点的新型生物纳米防蚊药物

    公开(公告)号:CN11950627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387368.8

    申请日:2024-10-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铁硫簇合成蛋白为靶点的新型生物纳米防蚊药物,属于生物药技术领域,以AalbNFS1为靶点开发出了一种壳聚糖‑三聚磷酸钠‑dsNFS1(CS‑TPP‑dsNFS1)生物纳米防蚊技术。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饲喂CS‑TPP‑dsNFS1纳米颗粒的白纹伊蚊幼虫在羽化后不同时间点组织AalbNFS1 mRNA的表达水平。此外,我们在羽化后三天和四天分别对CS‑TPP‑dsNFS1纳米颗粒饲喂的白纹伊蚊进行了飞行能力和吸血能力检测,并在随后进行了生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CS‑TPP‑dsNFS1显著抑制了白纹伊蚊的飞行、吸血和生殖能力,说明以AalbNFS1为靶点的CS‑TPP‑dsNFS1是一种可开发的新型防蚊药物。

    一种改性聚乳酸载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4982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88545.6

    申请日:2024-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改性聚乳酸载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以毒死蜱为芯材,改性聚乳酸载药材料为壁材,制备得到毒死蜱‑改性聚乳酸材料。利用介孔硅、氧化石墨烯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农药制剂的吸附效果,在木质素表面接枝聚乳酸提升交联程度,进一步提升载药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包封效果,两者共同作用具有较好协同增效作用,所有原料均为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后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对发展高效、环保、绿色农业具有重大意义。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改性聚乳酸载药材料具有较好的绿色环保的优势,以及对于农药制剂有着较好的包封率以及综合缓释效果。

    一种靶向BcMucin基因的dsRNA及其在制备防治灰霉病的制剂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46431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65634.1

    申请日:2024-1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BcMucin基因的dsRNA及其在制备防治灰霉病的制剂中的应用。所述dsRNA是以靶标基因BcMucin的编码序列为模板,通过人工设计、体外合成所获得。利用以BcMucin为靶标的dsRNA能够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本发明提供的靶标基因BcMucin缺失后会导致灰霉菌菌丝生长缓慢,对番茄的致病力完全丧失,是灰霉菌生长和致病调控的关键基因。本发明提供的dsRNA能够有效干扰靶标基因BcMucin在灰霉菌中的表达,进而抑制灰霉菌的生长发育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减少灰霉菌在病斑上的生物量。本发明提供的dsRNA,可用于基于RNAi的RNA农药开发,应用于灰霉病的有效防治,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灰飞虱蜕皮基因LsMH及其在灰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3917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89075.0

    申请日:2024-10-24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灰飞虱蜕皮基因LsMH及其在灰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作为灰飞虱蜕皮的关键基因之一,通过对灰飞虱蜕皮基因LsMH进行靶向干扰,能够显著地抑制灰飞虱羽化成成虫,导致灰飞虱死亡,进而控制灰飞虱种群,减轻灰飞虱对粮食作物的危害。通过生物学手段进行灰飞虱防治,对环境生态和食品都安全无害,为灰飞虱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通过灰飞虱蜕皮基因LsMH转录制备得到dsRNA或干扰试剂,注射入灰飞虱后能够有效干扰LsMH基因,灰飞虱若虫在蜕皮过程中,出现翅膀弯曲或不完整,腹部干瘪,蜕皮不完全的现象,抑制了灰飞虱羽化成成虫,导致灰飞虱死亡,实现对灰飞虱的生物防治。

    黄带犀猎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PI5基因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39171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72990.6

    申请日:2024-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克隆了一个黄带犀猎蝽蜂毒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PI5的cDNA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编码的氨基酸如SEQ ID No.2所示,通过昆虫杆状病毒体外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能够有效抑制农林害虫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云南锦斑蛾(Achelura yunnanens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其免疫反应,降低其免疫力。同时,通过口服该重组蛋白能降低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重量;通过注射该重组蛋白能杀死黄粉虫蛹,这为开发新型生物防治杀虫剂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一种阻燃环氧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907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07169.6

    申请日:2024-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化剂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阻燃环氧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1‑硫基磷杂‑4‑羟甲基‑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SPEPA)、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氨基苄基氯、甲基二氨基二乙胺等为原料,经过Suzuki偶联反应,加成反应,季胺化反应,制备得到阻燃环氧固化剂。利用其中含有的阻燃性元素提升固化剂的阻燃性能,利用其中含有的抗菌性结构提升固化剂的抗菌性能,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阻燃环氧固化剂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与阻燃性能。

    一种靶向棉铃虫HDAC3基因的siRNA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74362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210692093.3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棉铃虫HDAC3基因的siRNA,正义链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3所示,反义链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4所示。还公开了前述的siRNA在棉铃虫生长、发育或变态调节方面的应用,在抑制棉铃虫HDAC3基因表达上的应用,或者防治棉铃虫上的应用,或者在制备棉铃虫杀虫剂方面的应用。相较于dsRNAs,选择siRNA来沉默棉铃虫靶基因是更为精确有效的方法。本发明在五条siRNA中找到其中一条对HDAC3基因的沉默效率突出,对棉铃虫的化蛹、羽化、产卵和孵化的抑制效果显著,干扰效果突出,有望应用于田间棉铃虫防治,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