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芴杂环化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189785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59035.2

    申请日:2024-08-02

    发明人: 郭林林 孙杰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芴杂环化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该含芴杂环化合物具有通式(I)所示结构。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具有通式(I)所示结构的含芴杂环化合物含有由螺二芴分子片段和苯并呋喃构成的母体结构,且在苯并呋喃中的苯环结构上连接有特定种类的基团,能够在保持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的同时改善分子的空间排布,使载流子密度分布更加均匀,抑制局部载流子密度过大,从而能够提高其寿命,提高电子传输稳定性,进而能够提高电致发光器件的工作寿命;同时,含上述具有通式(I)所示结构的含芴杂环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还具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的优势。

    一种蒽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97848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43107.4

    申请日:2024-07-31

    摘要: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蒽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蒽类化合物包含电子传输单元苯并咪唑,可以促进器件发光层中的电子注入与传输,促进空穴与电子的电荷传输平衡,降低驱动电压;通过在苯并咪唑电子传输单元邻位引入空间位阻基团,增大了蒽单元与苯并咪唑的扭转角从而降低了两者的共轭程度,避免了苯并咪唑的拉电子作用改变蒽单元的激发态特征,保证其高效三线态激子上转化性质,保证了蒽基的高激子利用率和蓝光发射;同时苯并咪唑作为优良的电子传输单元可以有效提升主体电子传输能力,促进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荷传输平衡。本发明最终所得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高的发光效率和低的驱动电压。

    一种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3048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988838.X

    申请日:2024-07-23

    发明人: 郭维 邓磊 郑绿茵

    IPC分类号: C07D231/12 C07D409/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肼类化合物、α‑溴代酮类化合物、光催化剂、碱性化合物、添加剂和极性有机溶剂混合,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加成环化反应,得到所述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反应效率高、步骤经济、原料廉价易得、不使用氧化剂、官能团容忍性好等优点,且所制备的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纯度,纯度为98.5~99.9%,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唑类化合物及抗真菌剂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224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380027350.4

    申请日:2023-03-1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来源于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念珠菌属(Candida)、曲霉菌属(Aspergillus)等的局部性真菌感染、全身性真菌感染等真菌感染症,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本发明涉及一种通式(I)表示的唑类化合物或其盐。#imgabs0#{式中,X表示‑N(R1)CO2R2基(式中,R1为氢原子等;R2为C1‑6烷基等)、‑C(R3)=NOR4基(式中,R3为氢原子等;R4为C1‑6烷基等)等;Y表示卤素原子等;Q表示CH或氮原子}。

    芳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89482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10531460.6

    申请日:2023-05-11

    发明人: 岳富民

    摘要: 本申请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芳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子装置。本申请的芳胺化合物在二苯并呋喃(噻吩)母核的1‑位连接二苯并五元环,同时在2‑位连接芳胺,这种连接方式保证了芳胺与母核中O或S原子的对位共轭效应,又保证了芳胺与1位的二苯并五元环的邻位共轭效应,从而使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有利于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其次,由于二苯并五元环的引入,空间位阻作用使分子间的空间位阻增加,避免了分子的平面堆叠,从而改善材料成膜性,提升器件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