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664062A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710605858.4

    申请日:2017-07-24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一种用于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冷却装置,设置于下方排气涡轮增压器(30)的水套(31)的冷却液流出口(35)从水套(31)的上方部朝向斜上方延伸,上方排气涡轮增压器(20)的水套(21)的冷却液流入口(24)从水套(21)的冷却液流入侧端部朝向斜上方延伸。设置于冷却液连结管(42)内的气泡的集合区域(X)经由气泡逸出管(43)连结于储存容器(7)。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4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0318199.0

    申请日:2018-04-11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配备有被构成为利用加热部使油升温的高温侧油循环油路、以及不设置加热部的低温侧油循环油路,其中,抑制低温侧油循环油路或者高温侧油循环油路内的油的状态恶化。内燃机(100)的油循环装置(1、1’、1”)配备有:高温侧油循环油路(40),其设置有高温侧油盘(41)、高温侧油被供应部(43)、以及加热油的加热部(44),在高温侧油盘、高温侧油被供应部和加热部之间使油循环;低温侧油循环油路(30),其设置有低温侧油盘(31)、低温侧油被供应部(33),使油在低温侧油盘与低温侧油被供应部之间循环;油移送机构(70),在低温侧油循环油路与高温侧油循环油路之间移送油;以及控制装置,在内燃机的运转中控制油移送机构进行的油的移送。

    用于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664062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710605858.4

    申请日:2017-07-24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一种用于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冷却装置,设置于下方排气涡轮增压器(30)的水套(31)的冷却液流出口(35)从水套(31)的上方部朝向斜上方延伸,上方排气涡轮增压器(20)的水套(21)的冷却液流入口(24)从水套(21)的冷却液流入侧端部朝向斜上方延伸。设置于冷却液连结管(42)内的气泡的集合区域(X)经由气泡逸出管(43)连结于储存容器(7)。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2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314707.8

    申请日:2018-04-10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在具备构成为利用加热部使油升温的高温侧油循环路径和未设置有加热部的低温侧油循环路径的油循环装置中促进高温侧油循环路径的加热部内的空气的排出。内燃机(100)的油循环装置(1、1a、1b、1c、1d)具备:高温侧油循环路径(40),其设置有高温侧油盘(41)、高温侧油泵(42)、加热部(44)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43),使油在高温侧油盘、加热部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低温侧油循环路径(30),其设置有低温侧油盘(31)、低温侧油泵(32)及低温侧油被供给部(33),使油在低温侧油盘与低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以及通气路径(46),其构成为与加热部连接并将加热部内的空气排出。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5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810491567.1

    申请日:2018-05-22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内燃机的预热运转中的耗油率的劣化。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30)配备有:第一油盘(41)及第二油盘(71)、被供应贮存在第一油盘中的油的第一油被供应部(60)及被供应贮存在第二油盘中的油的第二油被供应部(80)、以及加热部(50)。加热部具有供油流通的油路,并且,对在该油路内流通的油加热。油循环装置配备有:使油在第一油盘、加热部和第一油被供应部之间循环的第一循环油路(40)、以及使油在第二油盘和第二油被供应部之间循环的第二循环油路(70)。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77B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810478197.8

    申请日:2018-05-18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内燃机起动后向配置于比油加热油路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油被供给部迅速地供给油的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内燃机(1)的油循环装置(30)具备:油盘(41);油被供给部(60),其被供给储存在油盘内的油;加热油路(50),其形成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周围并利用排气的热对向油被供给部供给的油进行加热;以及油循环路径(40),其使油在上述油盘、加热油路及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油循环路径构成为在内燃机停止时使油残留在加热油路内。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3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318136.5

    申请日:2018-04-11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油循环装置具有构成为由加热部使油升温的高温侧油循环路径和未设置加热部的低温侧油循环路径,促进高温侧油循环路径的加热部内的空气的排出。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具有:高温侧油循环路径(40),其设置有高温侧油盘(41)、高温侧油泵(42)、加热部(44)以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43),使油在高温侧油盘、加热部以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低温侧油循环路径(30),其设置有低温侧油盘(31)、低温侧油泵(32)以及低温侧油被供给部(33),使油在低温侧油盘和低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高温侧油泵的排出量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高温侧油泵起动后使高温侧油泵的排出量暂时增加。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7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478197.8

    申请日:2018-05-18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内燃机起动后向配置于比油加热油路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油被供给部迅速地供给油的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内燃机(1)的油循环装置(30)具备:油盘(41);油被供给部(60),其被供给储存在油盘内的油;加热油路(50),其形成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周围并利用排气的热对向油被供给部供给的油进行加热;以及油循环路径(40),其使油在上述油盘、加热油路及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油循环路径构成为在内燃机停止时使油残留在加热油路内。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3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0318136.5

    申请日:2018-04-11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油循环装置具有构成为由加热部使油升温的高温侧油循环路径和未设置加热部的低温侧油循环路径,促进高温侧油循环路径的加热部内的空气的排出。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具有:高温侧油循环路径(40),其设置有高温侧油盘(41)、高温侧油泵(42)、加热部(44)以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43),使油在高温侧油盘、加热部以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低温侧油循环路径(30),其设置有低温侧油盘(31)、低温侧油泵(32)以及低温侧油被供给部(33),使油在低温侧油盘和低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高温侧油泵的排出量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高温侧油泵起动后使高温侧油泵的排出量暂时增加。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9782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810314707.8

    申请日:2018-04-10

    Inventor: 宫崎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在具备构成为利用加热部使油升温的高温侧油循环路径和未设置有加热部的低温侧油循环路径的油循环装置中促进高温侧油循环路径的加热部内的空气的排出。内燃机(100)的油循环装置(1、1a、1b、1c、1d)具备:高温侧油循环路径(40),其设置有高温侧油盘(41)、高温侧油泵(42)、加热部(44)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43),使油在高温侧油盘、加热部及高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低温侧油循环路径(30),其设置有低温侧油盘(31)、低温侧油泵(32)及低温侧油被供给部(33),使油在低温侧油盘与低温侧油被供给部之间循环;以及通气路径(46),其构成为与加热部连接并将加热部内的空气排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