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发动机总成以及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28602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21962.7

    申请日:2024-06-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发动机总成以及车辆,排气歧管与涡轮增压器的涡端连通,涡端适于与车辆的三元催化器连通;EGR组件连接在三元催化器和涡轮增压器的压端之间,压端与气缸选择性连通。由此,通过设置EGR组件,能够将部分废气导入气缸,从而能够降低燃烧峰值,能够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而且,废气中氧气含量较低,将部分废气导入气缸能够降低进气的氧含量,可以使空燃比更加接近理论空燃比,能够进一步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此外,通过将涡轮增压器设于发动机本体,并使涡轮增压器的涡端位于EGR组件上游,能够使发动机总成构型合理,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有利于降低发动机总成的背压,有利于提高发动机总成的动力性能。

    用于增压器的隔热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508390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110986731.8

    申请日:2021-08-26

    发明人: 中岛崇宏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增压器的隔热结构。车辆包括内燃机、放置在内燃机的后方的增压器和覆盖增压器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第一绝缘体设置在内燃机和增压器之间并从增压器的前侧覆盖该增压器。第二绝缘体从该增压器的上侧、该增压器的后侧和该增压器的下侧覆盖该增压器。第一绝缘体的上边缘和第二绝缘体的上边缘位于增压器的上方且前方并限定第一开口。当从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包围的内部区域观察第一开口时,第一开口面向前方。

    一种内燃机增压器低温冷起动润滑管路真空泵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2246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52504.2

    申请日:2024-06-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增压器的低温冷起动润滑管路真空泵系统及方法,属于内燃机的润滑系统技术领域,其包括油底壳、吸油管和机油泵,吸油管和机油泵设于油底壳内部,机油泵油路后设有泄油阀和回油阀,泄油阀后部设有机油散热器,回油阀的后部设有机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与增压器进油管相连接,增压器连接增压器进油管和增压器出油管,文丘里式真空泵与增压器出油管和泄油阀相连接,文丘里式真空泵的混合排泄出口设置在油底壳内,以增加压差,加速输送润滑油和去除管路中的空气,进而使内燃机增压器实现低温冷起动快速响应润滑。本发明使内燃机冷起动实现增压器快速响应润滑的效果,使得内燃机增压器轴承使用寿命得以大幅度提高,可提高内燃机产品可靠性。

    涡轮升压控制进气系统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402130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080066447.2

    申请日:2020-07-24

    申请人: K&N工程公司

    摘要: 公开了一种涡轮升压控制进气系统,其向车辆的驾驶员提供对车辆性能的更大控制。该涡轮升压控制进气系统包括与空气增压器空气进气部联接的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指示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在通过废气门释放压力之前将歧管压力增加至更高的水平,以便提供发动机的更大的功率输出。涡轮升压控制进气系统还包括布线线束和信号调节器。布线线束将控制模块与车辆的涡轮入口压力传感器、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联接。信号调节器包括实现发动机的功率输出的手动调节的变阻器。

    涡轮机壳体
    5.
    发明公开
    涡轮机壳体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64334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310189340.2

    申请日:2023-02-28

    摘要: 本文公开了一种轴向分隔的双蜗壳的涡轮机壳体,包括:第一入口蜗壳,所述第一入口蜗壳限定第一蜗壳舌部;第二入口蜗壳,所述第二入口蜗壳相对于涡轮机轴线与所述第一入口蜗壳轴向相邻地定位,并且限定第二蜗壳舌部;和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所述第一入口蜗壳与所述第二入口蜗壳分隔开;其中,所述第一蜗壳舌部相对于所述涡轮机轴线限定第一半径(R1),并且所述第二蜗壳舌部相对于所述涡轮机轴线限定第二半径(R2),所述第一半径(R1)大于所述第二半径(R2)。

    一种航空涡轮增压发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5242018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210821252.5

    申请日:2022-07-13

    申请人: 黄中军

    发明人: 黄中军 王奔

    摘要: 本发明属于发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航空涡轮增压发电机,针对现有的叶轮易积累灰尘,主轴易阻塞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油盒,所述油盒上开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注油孔上设置有油塞,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转动安装有主轴,所述主轴上固定安装有螺旋叶,所述主轴上设置有增压机,所述增压机的一侧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的一侧设置有圆板,所述圆板上固定安装有发电装置,本发明能够遮挡灰尘,减少灰尘对发电机的损害,能够为主轴润滑,提高发电机的性能,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22097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090466.4

    申请日:2023-02-03

    IPC分类号: F02M35/10 F02B37/00 F02M26/1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进气结构、排气结构、循环结构以及泄压结构。进气结构一端适于与气源连通,另一端适于与第一进气口连通;泄压结构设置在进气结构上用于对进气结构泄压;进气结构包括进气管、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进气管与气源连通,第二管道适于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管道设置在进气管与第二管道之间,进气管和第一管道之间通过增压件进行增压,泄压结构的泄压端连接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通过设置泄压结构的泄压端连接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避免在进气结构中发生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的过程,进而避免进气的过程中液态水进入到发动机内部,造成发动机熄火的问题。

    集成排气歧管、发动机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217603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210248638.1

    申请日:2022-03-14

    发明人: 纪雷

    IPC分类号: F01N13/10 F01N13/08 F02B37/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排气歧管、发动机及车辆,包括多个缸排气管,每个缸排气管的进气端均由多根支管的排气端汇合形成,多个缸排气管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和第三排气管,第一排气管的排气端与第二排气管的排气端汇合形成第一合流通道,第一合流通道的排气端与第三排气管的排气端汇合成第二合流通道,第二合流通道的排气端形成排气口。本发明有利于调整各个缸排气管之间的气体流速,便于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和第三排气管中的气体平稳汇合,减少气体汇合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了高温废气的能量利用率,继而能提升增压器涡轮机的能量利用率,保证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性能。

    一种船舶低速机增压器的润滑控制装置及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464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03169.X

    申请日:2024-05-15

    IPC分类号: F02B37/12 F02B39/14 F02B37/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低速机增压器的润滑控制装置及工作方法,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连接在发动机主滑油供给系统和增压器润滑油入口之间,第一管路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和节流阀;节流阀的出口管路上连接蓄能器,蓄能器通过管道连接压缩气源;第二管路连接在增压器润滑油出口和发动机主滑油供给系统之间。或在节流阀的出口和第二管路之间设置连通管,连通管上设有减压阀。通过设置在入口管路中的节流阀,和连通管上安装的减压阀共同配合实现润滑油压力的控制,缓解润滑油压力不稳定的问题,或是减压阀替换为连接在入口管路上的蓄能器来缓解润滑油压力不稳定的问题。

    用于增压设备的涡轮机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08299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11611158.8

    申请日:2023-11-29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增压设备的涡轮机、用于内燃机或燃料电池的增压设备和发动机系统。涡轮机包括涡轮机壳体,其包括供应通道组件、涡轮机排出通道和接纳空间。接纳空间与供应通道组件和涡轮机排出通道处于流体连接。涡轮机还包括:涡轮机叶轮,其布置在供应通道组件与涡轮机排出通道之间的接纳空间中;以及导向装置。供应通道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流体进入区段和第一流体排出区段的第一供应通道和具有第二流体进入区段和第二流体排出区段的第二供应通道。第一流体排出区段围绕导向装置延伸第一角度范围。第二流体排出区段围绕导向装置延伸第二角度范围。第一角度范围大于第二角度范围。第一流体进入区段和第二流体进入区段在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