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超前地质预报的组合信号触发布线结构及触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11152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226550.1

    申请日:2011-08-09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G01V1/02 G01V1/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SP超前地质预报的组合信号触发布线结构,在隧道隧洞一侧的设置若干个触发点,若干个触发点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一条直线上,其特征在于,每个触发点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炮点。触发方法为,起爆器向触发器发出起爆信号后,触发器同时向上下两个对称的炮点处的雷管和主机发出触发信号,同时激发上下两个对称的炮点,雷管接到触发信号后起爆炸药,两个炮点同时爆破,主机接到触发信号的同时开始采集地震波信号。通过对测线布置和信号触发方式的改进,使不同雷管采用并联式连接,同时爆破和触发信号,爆破后获得能量高、频率高的地震波信号,使超前地质预报在精度和距离两个方面均得到改善。

    一种灌注瞬时凝固浆液的注浆系统及其改进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808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37661.9

    申请日:2024-08-19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E02D15/00 E02D3/12 E02D3/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注瞬时凝固浆液的注浆系统及其操控方法,属于注浆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储浆桶、搅拌桶、注浆泵和注浆管;注浆泵的进浆口与搅拌桶连通,注浆泵的出浆口连通有注浆管配件,注浆管配件与注浆管的进浆端连通,将搅拌均匀后的导电水凝胶浆液经注浆管注入目标注浆区域;注浆泵的出浆口设置有单向流结构,注浆管的出浆端设置有导电线圈,导电线圈用于对流入目标注浆区域的导电水凝胶浆液实施电激励,使其瞬时凝固。能够实现动水通道瞬时封堵或劈裂浆脉瞬时加固,从“浆自凝”被动控制升级为“电控凝”主动控制,为注浆扩散与加固范围控制提供新思路;解决现有无法实现劈裂浆液瞬时凝结及浆脉扩散与留存范围的有效可控的问题。

    一种粒子冲击破岩工艺模拟优化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306332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548562.0

    申请日:2022-12-05

    申请人: 山东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粒子冲击破岩工艺模拟优化方法及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钻井液在三维管道内的流动,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模拟冲击粒子在钻井液中的流动及喷射到岩体上的过程;基于岩层模型中平行粘结键的断裂实现对岩体破碎程度的表征;基于喷管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来表示管道的磨损范围;基于喷管内的粒子堆积位置来表示喷管内的堵塞情况,获得当前模拟参数下粒子冲击破岩工艺对岩体的破坏效果;基于分析成果,确定与实际作业条件相适宜的粒子冲击破岩工艺优化方案。本发明可以克服现有粒子冲击破岩模拟方法在参数表征上的不足,优化粒子冲击破岩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一种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24132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11519322.8

    申请日:2022-11-30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E21F17/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灾害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包含掌子面区域的图片;基于获取的图片,识别并提取出掌子面的结构面,得到掌子面结构面分布情况,并根据掌子面结构面分布情况进行块体的识别;根据掌子面结构面分布情况及块体识别结果对掌子面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掌子面区域划分设定多普勒激光雷达测振系统监测点密度,以使多普勒激光雷达测振系统基于监测点密度获取监测点的掌子面的位移和速度;对于每个监测点,基于掌子面的位移和速度,计算掌子面的固有振动频率,并融合掌子面的速度与固有振动频率,预测隧道掌子面稳定性。有效提高了掌子面稳定性判识速度与精度,为隧道工程安全建设保驾护航。

    一种渗透破坏型突涌水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服务器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1553098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010222361.6

    申请日:2020-03-26

    申请人: 山东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渗透破坏型突涌水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室内充填体渗透破坏试验,建立可描述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及表征渗透性与流体粘度演化规律的关系函数;根据离散单元法,建立计算模型中充填体流失量的计算方法;建立描述渗透破坏突涌水过程中变强度机制的接触模型,并将其嵌入到DEM计算程序中,实现变强度破坏过程的模拟计算;建立渗透性、流体粘度与充填介质流失量的关系函数,并将其嵌入到计算流体动力学程序中,最终实现变渗透性、变粘度的过程模拟;进行离散元与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计算;基于DEM‑FEM耦合与CG技术进行工程尺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