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监测网的可用性分析方法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664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010555981.1

    申请日:2020-06-17

    IPC分类号: G06F30/22 G06F30/18 G01S19/3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导航监测网的可用性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导航监测网可用性的全面分析。包括如下步骤:利用广义随机Petri网构建导航监测站可用性模型,同构马尔科夫链状态转移过程,确定导航监测站模型的微分方程,得到导航监测站的可用性。确定导航监测站间传输链路可用性。确定导航监测站间逻辑关系,以及确定导航监测区域间逻辑关系,并确定导航监测区域状态与导航监测网状态的逻辑关系。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导航监测网可用性模型,确定导航监测网的可用状态概率、降阶状态概率以及中断状态概率。若导航监测网处于中断状态,求解各导航监测站的中断状态概率,将各导航监测站的中断状态概率由高到低的排序,顺次对导航监测站进行故障诊断与排查。

    一种网间文件自助回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13625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49816.1

    申请日:2020-12-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间文件自助回收系统,包括外壳、图像采集模块、IC卡读取模块、指纹识别模块、自动进纸模块、扫描模块、分纸模块、暂存模块、防护罩模块和储存模块,图像采集模块用于用户身份认证及用户人脸信息采集,IC卡读取模块及指纹识别模块均用于用户身份认证,用户可选择任意一种身份认证方式;若身份认证通过,则将待回收纸张放入自动进纸模块上。本发明采用自助回收的使用模式,与人工值守集中回收模式相比,把需要人工处理的单页纸张回收环节实现自动化处理,方便易用,极大提升单页纸张的回收速度,满足业务时效性需求。

    一种非相参电磁侦测外场自动标校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05555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224329.1

    申请日:2020-03-26

    IPC分类号: G01R35/00 G01R29/08

    摘要: 一种非相参电磁侦测外场自动标校系统及方法,属于电磁侦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宽频信号发生器、标校链路调控单元、标校发射天线组、标校控制单元。本发明采用非相参标校方式,设计了独立于侦测系统的标校信号源,通过标校发射天线远距离向侦测天线水平直对定向辐射,以无线方式从侦测系统链路起始端馈入标校信号,有效解决了传统相参标校方式不能实现对侦测系统全链路标校的问题,此种模拟侦测系统实际工作方式的非相参标校方法,获得的标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一种智能控制系统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76938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571740.3

    申请日:2019-06-28

    IPC分类号: G05B19/042

    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核心控制器、数字信号解析器、存储器、串行外设接口、第一总线接口、第二总线接口、数字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模拟信号输入/输出接口和数据地址总线接口;所述核心控制器连接所述串行外设接口、所述第一总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总线接口。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核心控制器与第一总线接口连接,第一总线接口与所述装甲车的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对装甲车的环境数据和核化数据进行采集;基于采集的装甲车的核化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总线接口、所述数字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所述模拟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控制装甲车的环境控制主机舱系统进行乘员舱内环境的调整,以便驾驶员及时调整装甲车的环境。

    一种网络安全度量指标体系区分度评价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006186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271736.5

    申请日:2019-04-04

    IPC分类号: H04L12/24 H04L29/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安全度量指标体系区分度评价模型,假设待评价对象度量指标体系有N级,N大于等于2,则从N-1级指标区分度开始计算,然后计算N-2级指标区分度,……,直至二级指标区分度、一级指标区分度,从而计算得出指标体系整体区分度。本发明具体给出了每一级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为客观评价对象建立指标评价矩阵,基于评价因素构建数学模型,并将指标重要程度作为合理性影响因子对指标区分度进行修正,从而实现指标体系性能评价,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