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85057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810464786.0
申请日:2018-05-1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细氢氧化铁胶体分离砷碱渣中砷与碱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砷碱渣通过水浸出,浸出液通过氧化脱锑,得到含碳酸钠和砷酸钠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砷酸铁晶核和超细氢氧化铁胶体反应得到砷酸铁晶体,固液分离,得到含碳酸钠的溶液和砷酸铁产品;在含碳酸钠的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晶体经过热分解,得到碳酸钠产品。该方法利用高度活性的超细Fe(OH)3胶体来吸附和转化砷碱渣浸出液中砷酸根生成稳定、溶解度小、结晶性好的砷酸铁沉淀,实现了砷碱渣浸出液中砷碱高效分离,克服了强碱性条件下铁盐除砷利用效率低、净化不彻底等难题,且该方法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满足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91191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20192.8
申请日:2025-01-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钨矿短流程制备杂多酸的方法及其液流电池应用,制备方法包括:S1、将白钨矿和硅酸钠按W、Si摩尔比(1~3):1经水浸、酸解,然后进行固液分离除去不溶物;S2、浸出液中加入沉淀剂使硅钨杂多酸形成硅钨酸盐沉淀,实现对Keggin构型硅钨杂多酸的盐析‑沉淀提纯;S3、将步骤S2所得硅钨酸盐沉淀再溶解,经过酸化、萃取、重结晶提纯,得到电池级纯度的Keggin构型硅钨杂多酸。本发明创新性的提供了一种白钨矿原位分解,同时直接短流程制备液流电池用杂多酸电解液的方法,既实现了钨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又为杂多酸液流电池电解液的短流程制备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并显著降低了液流电池电解液的生产周期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722336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211385101.6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选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从超低金含量的铅锌尾矿中综合回收金银的方法。所述回收金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先将选完铅锌硫的尾矿进行分级,分级后的粗粒级预抛除,细粒级浓缩后再磨;磨至‑0.015mm占80%以上,在依次加入分散剂、抑制剂和捕收剂进行金银浮选。该选矿方法能耗低,设备占地面积小,选别效率高。与现有尾矿回收金银的工艺相比,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处理超低金含量的尾矿且无需氰化浸出,投资小,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尤其是能大幅提升金银的富集比以及提高尾矿中金银资源的回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780098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385797.2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03D1/018 , B03B1/00 , B03D101/02 , B03D103/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浮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保型贵金属浮选捕收剂及其应用。所述捕收剂用于贵金属浮选;其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数份计,配取醇类有机物10~30份,卤化磷1~10份,有机溶剂10~100份,硫源1~20份,胺1~20份;先将配取的醇类有机物、卤磷、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然后将配取的硫源、胺加入到混合溶液A中,然后搅拌,最后加入强酸或强碱0~10份,搅拌混匀得到产品。所得产品对金、银、铜、钌、铑、钯、锇、铱、铂等贵金属具有强烈的捕收作用,具有比现有技术更强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同时其环保压力远远小于现有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含贵金属的矿物、固体废弃物、冶炼废渣的浮选作业中,具有极佳的实用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41132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03372.8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01J20/12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10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性凹凸棒石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回收装置。通过对凹凸棒石进行磁化处理和钙镧改性处理,得到钙镧改性凹凸棒石@四氧化三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改性凹凸棒石表面负载有四氧化三铁、钙和镧,对水体中磷酸根的去除率高,吸附效率也很高,30min对水体中磷酸根的吸附去除率可达87%,饱和吸附去除率可达99.7%,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改性凹凸棒石回收装置结构简单,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改性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分离回收效果,环境友好,且操作简单,制备成本低,便于规模生产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01990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96036.5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锆石捕收剂的量子化学和机器学习组合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建立浮选药剂的分子数据库R;对分子数据库R中的分子进行离子化,得到离子化分子数据库A;得到分子数据库RA;将锆石矿物金属位点羟基化形成锆石靶点分子数据库T,得到分子数据库RT;获得量子化学参数及log文件;提取分子结构性质参数;训练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筛选浮选药剂;获得靶向锆石浮选捕收剂。本申请通过数学模型能够快速预测分子数据库RA中的分子与不同离子之间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从而快速高效实现药剂筛选,相比于传统药剂筛选方案,筛选效率高,准确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060817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291358.4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2F1/70 , C02F101/22 , C02F1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物改性材料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方法,该处理方法为:S1、将(1.5~5):1的活性磁黄铁矿和活性磁赤铁矿投加到含铬废水中,在pH为1.5~2.5、温度为80~90℃的条件下反应1~1.5h;S2、将步骤S1反应后的体系的pH调节至3.5~4.0,通入空气,在温度为80~90℃条件下反应0.5~1.5h,将反应混合液转移至磁场环境中进行磁力沉降,过滤。改性后的磁黄铁矿活性位点增多,活性增强;改性后的磁赤铁矿可以作为磁性晶核;在合适的pH范围内,Cr3+和Fe3+形成沉淀,并在活性磁赤铁矿表面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紧密结合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具有磁性的核壳共同沉降,改善沉降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875243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458210.X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共熔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浸出方法,低共熔溶剂为氢键受体和氢键供体组成的混合物,由氢键受体和氢键供体混合后加热搅拌制得,氢键受体包括甜菜碱、硫代甜菜碱和盐酸甜菜碱中的至少一种;氢键供体包括还原性醇或有机酸;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利用上述低共熔溶剂浸出。本发明的低共熔溶剂原材料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容易获得、制备成本低,且能够循环利用,降低回收成本;本发明的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方法能够取代传统的火法工艺以及强酸强碱作为浸出剂的湿法工艺,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浸出率均可达到90%以上,回收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314997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210243820.8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2F9/10 , C02F103/16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界面配位调控的电镀含铬废水资源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天然磁铁矿和天然氧化铅矿经过破碎、研磨、浮选后,经过焙烧,得到改性磁铁矿和改性氧化铅矿;然后将电镀含铬废水中加入改性磁铁矿,生成沉淀A和滤液A;将滤液A加入改性氧化铅矿,得到沉淀B和滤液B;将沉淀B加入水,通入硫酸盐或/和碳酸盐溶液,过滤得沉淀C和滤液C;将滤液C冷却至室温,析出铬酸盐晶体,过滤后得到铬酸盐沉淀,干燥回收。本发明利用三价铬和六价铬的特性,对三价铬和六价铬分别处理,从而达到含铬废水深度净化以及铬资源化回收的目的,实现了含铬废水的资源化处理,铬去除率高,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适合于工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43327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0631730.1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33/15 , B03D101/06 , B03D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黄铜矿抑制剂的量子化学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S1建立浮选药剂的分子数据库;S2粗优化得到优化分子数据库;S3针对初始结构在中性和失去一个质子的两种状态下的分子分别制作对应输入文件,得到第一分子数据库;S4将分子与金属离子对接形成烷基‑官能团‑金属,得到第二分子数据库;S5对所分子进行优化并做分析,获得量子化学参数及log文件;S6读取log文件得到输出文件,通过分析输出文件,提取分子结构性质参数;S7预测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筛选浮选药剂。本发明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典型官能团分子进行分析筛选,避免了传统试错法存在的成功率低、筛选效率低、存在合成未知毒性物质的风险、存在巨大资源浪费和安全问题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