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01970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371653.9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排放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其包括:鱼类养殖池、对虾养殖池、生态过滤池、藻鲍参生态养殖园、一级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二级深度处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和蓄水池。鱼类养殖池、对虾养殖池相互并联;养殖外排水先流入生态过滤池进行初步净化,然后依次流经各级净化池,对水产养殖产生的残饵、排泄物有效过滤,对水体中溶解的氮、磷营养物和有机物进行深度净化,经过消毒杀菌和增氧,循环至养殖池。本发明的逐级净化模块提高了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全封闭循环回用,同时,各净化模块种植的植物和养殖的水生生物,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795749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1147898.5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G01N33/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水微塑料生态位原位研究的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海洋环境领域,它包括锚定系统、承载系统、压载系统和收集系统;锚定系统连接承载系统,压载系统连接在承载系统上方;收集系统用于收集获得的样品;本发明通过营造与自然海水水温、盐度、pH和营养盐等环境参数一致的实验条件,进行原位实验,克服了现场调查收集微塑料材质、形状和大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实验室条件下难以还原真实海洋环境的缺点。同时,该装置中的压载系统实现了承载系统的自动上浮和下沉,方便了样品的投放和采集。另外,收集系统船上操作协调性好,收集快速,本法发明装置的应用为分析微塑料生态位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4388535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410727151.7
申请日:2014-12-0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基于贝类耦合生物标志物响应的河口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属于河口生态需水量计算领域,选择当地一种分布范围较广的贝类生物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当地实际盐度范围,设定不同盐度区域,以河口正常盐度为对照盐度区域;分别向设定的不同盐度区域投放等量的贝类,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取样品的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值,筛选对盐度变化有显著响应的酶活指标;然后,利用新型耦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将优选的抗氧化酶活力值标准化后进行耦合,确定出现显著性差异的盐度区域为生物的响应阈值范围;最后,利用生物的响应阈值范围与正常盐度浓度的差值进行生物生态需水量的估算。本发明选择贝类这种游动性不强的物种,降低干扰风险。同时,将研究水平推进到分子水平,提高了河口生态需水量计算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454A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10330873.X
申请日:2012-09-07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32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基因扩增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用于基因扩增过程监测与结果分析,通过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传感器测定扩增反应液离子强度变化,结合反应时间因素,简便、快速、自动化、低成本地给出样品DNA或RNA中目的基因片段的定性、定量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1870520A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1010192763.2
申请日:2010-05-27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鱼类养殖循环水的自然微生物生物挂膜方法,是在设有生物载体的生物滤池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和一定C∶N比例的营养物质,在初始氨氮浓度为2mg/L,pH7.96~8.22,DO≥5mg/L,温度为22~24℃时,进行生物挂膜,期间间歇性曝气;经过28~35d,用手触摸生物载体有滑腻的感觉,标志生物膜形成。本发明其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高达2472m2/m3,表面粗糙,具有弹性,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生物挂膜过程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和C∶N比例的营养物质,促进自然微生物在生物载体上附着、扩繁与生长,载体上的生物膜浓度高达12~20g/m3。经处理的水质指标,符合养殖水质标准本挂膜方法易于操作控制,成本低廉,是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处理养殖污水的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的生物挂膜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804268A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1010157908.5
申请日:2010-04-22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B01D29/35
Abstract: 一种环流式养殖水固液分离装置,它外设环流水道外池壁,内设内水池;流水道外池壁和内水池之间形成环流水道,环流水道外池壁上方设有2个相对并与池壁切向放置的进水管;环流水道池底砌有8个排污槽,排污槽底部设置排污管和排污环管;内水池位于本装置的中央,内水池池壁上方设置均布4根立拄,并配装环形滤网;本装置设置大小可以根据水处理量来设计规划,构件简单,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固体颗粒物去除率76.7%,处理精度110微米。本装置是利用养殖水在装置内的环流,通过滤网的过滤作用,实现对养殖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的快速分离,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适用于海水鱼类、对虾工厂化养殖循环养殖水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1253939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15609.0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8
Abstract: 一种海参片状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配料配比为:鼠尾藻干粉30%;鱼粉4.5%;含水量70%的鲜海带20%;酵母粉5%;玉米蛋白8%;复合酶0.5%;复合维生素1%;矿物盐1%;水10%;粒径100微米左右的泥砂20%;制备方法是:先把鲜海带加50%的水,经磨浆机碾磨6-7遍,脱胶后加入其他原料搅拌均匀;再用膨化机在2-10℃的低温条件下挤出;最后切成厚度2毫米的薄片,风干即可。本发明的饲料加工无需添加成型剂,保型时间达24hr以上;饲料为2mm厚的薄片,便于海参抓食,投喂量只是粉末饲料的60%;饲料的营养全面,能有效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投喂本饲料日换水率只是粉末饲料的50%,不会造成水质污染,可节约用水量,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545865A
公开(公告)日:2004-11-17
申请号:CN200310114410.0
申请日:2003-12-0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海水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水处理方法,包括对养鱼池流出的海水过滤、增氧、消毒,并由循环泵将处理过的海水送至养鱼池内循环使用,其特点是:先将养鱼池流出的海水经全自动管道过滤器去除残饵和排泄物,再通过循环泵进入泡沫分离池去除部分悬浮物和蛋白质,然后,进入生物净化池去除氨氮,将净化过的海水进行水温和pH值调节,接着通过紫外线消毒,再进入高效溶氧装置内增氧后进入自动水质监测系统,经过检测后的水又重新进入养鱼池内,完成一个循环。其工艺流程合理,运行管理方便,处理过的海水水质好,并具有适宜养殖鱼生长的较佳条件,既能保证鱼的高产、稳产,又能实现节水、节能、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67497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694398.7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0 , G06V20/40 , G06V10/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凡纳滨对虾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方法和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凡纳滨对虾养殖视频数据,并对所述视频数据进行帧截取,获得处理图像;S2、对所述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虾头掩膜图像;S3、基于所述虾头掩膜图像进行摄食强度量化与分类。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客观有效的将对虾的摄食强度进行量化,并将对虾的摄食强度进行分类,为实现对虾的精准投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164110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451692.7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C02F3/28 , C02F1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相反硝化折流反应器,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箱体和盖体,所述盖体可拆卸安装于箱体顶端;本发明通过设置V型折板,正向脱氮时,V型折板的右侧斜面向右下方倾斜,而左侧斜面与箱体底面垂直,且对其左侧通道实现封堵,当反向脱氮时,V型折板的左侧斜面向左下方倾斜,右侧斜面与箱体底面垂直,且对其右侧通道实现封堵,能够对流动方向的尾水进行有效脱氮的同时对其絮状沉淀物进行有效的沉淀过滤,操作人员能根据水流量和进水硝酸盐的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后,调整V型折板倾斜方向,将原进水口改为出水口,原出水口改为进水口,完成双向脱氮处理,实现固体碳源的灵活补充,并在补充的同时可依然保证较高的脱氮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