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644131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611001064.9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热层层间温度及碳化程度复合测量装置和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芯棒组件和中空结构的底座,芯棒组件安装在底座上;芯棒组件包括:上芯棒、下芯棒、一次缠绕保护层、二次缠绕保护层、合金丝和至少一个热电偶;上芯棒和下芯棒连接;一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二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一次缠绕保护层的外表面;合金丝设置在一次缠绕保护层与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之间,以及,二次缠绕保护层与一次缠绕保护层之间;至少一个热电偶分别内嵌在上芯棒和下芯棒中。通过本发明克服了不能同时测量同一位置的层间温度和热解碳化程度的问题,提高了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数据的可分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131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001064.9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K7/02 , G01N27/0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热层层间温度及碳化程度复合测量装置和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芯棒组件和中空结构的底座,芯棒组件安装在底座上;芯棒组件包括:上芯棒、下芯棒、一次缠绕保护层、二次缠绕保护层、合金丝和至少一个热电偶;上芯棒和下芯棒连接;一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二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一次缠绕保护层的外表面;合金丝设置在一次缠绕保护层与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之间,以及,二次缠绕保护层与一次缠绕保护层之间;至少一个热电偶分别内嵌在上芯棒和下芯棒中。通过本发明克服了不能同时测量同一位置的层间温度和热解碳化程度的问题,提高了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数据的可分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91825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53847.8
申请日:2013-11-0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F28D20/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吸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固液相变吸热装置。目的是解决传统的固液相变材料与被控温面间接触热阻大、装配连接可靠性差以及相变材料融化后产生泄漏等问题。该装置包括开有空腔的封装壳体(1),所述封装壳体(1)内部空腔的底部贴有导热胶片A(2),所述导热胶片A(2)上方置有固液相变材料(3),通过封装盖板(5)将固液相变材料(3)封闭在封装壳体(1)空腔内;封装壳体(1)和封装盖板(5)的装配面设有密封圈(4);所述封装壳体(1)外侧底部贴有导热胶片B(7)。
-
公开(公告)号:CN112577639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196630.2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模块化薄片式热流辨识装置,包括敏感片、敏感片安装头、前壳体、安装连接法兰、安装定位螺母、后壳体、底盖、格兰头、电缆、接插件和热偶;敏感片安装头中心开有前后贯通的空腔,热偶从空腔后端穿入,前端与敏感片贮能焊接,敏感片采用周边全焊方式焊接在敏感片安装头前端,前壳体螺纹连接于敏感片安装头外侧,后壳体外侧安装有安装定位螺母和安装连接法兰,后壳体与敏感片安装头螺接后与前壳体对接到位;电缆一端与热偶后端锡焊连接;底盖与后壳体采用螺钉连接,格兰头螺接在底盖后端,电缆另一端穿过底盖和格兰头后,与接插件锡焊连接。本发明能在1000℃以上的热环境中长时间正常工作,能很好的辨识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气动加热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841288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710178525.8
申请日:2017-03-2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一次飞行多种热防护材料的综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第一凹槽上安装超高温陶瓷材料、在第二凹槽上安装第一C/SiC材料,在第三凹槽上安装抗氧化碳/碳材料、在第四凹槽上安装第二C/SiC材料;步骤二:布置距离几何前缘线不同深度的三个温度传感器;步骤三:通过气动热数值计算得到热流变化,并与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几何前缘线处热流变化进行对比,获得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条件下的催化特性。本发明根据获取的热响应数据辨识前缘区域热流并结合飞试材料微结构的变化,为翼前缘防热设计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742060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0002363.2
申请日:2017-01-0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的地面预示方法,包括:采用理论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催化特性条件下的材料表面热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基于飞行状态及气动外形对典型部位热环境进行工程评估,将典型部位热环境工程计算结果与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相结合,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表面热流响应历程的预示;采用传热学方法,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内部温度响应历程的预示。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的耦合效应的准确描述,为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作用下的防隔热系统设计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74206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02363.2
申请日:2017-01-0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95 ,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的地面预示方法,包括:采用理论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催化特性条件下的材料表面热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基于飞行状态及气动外形对典型部位热环境进行工程评估,将典型部位热环境工程计算结果与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相结合,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表面热流响应历程的预示;采用传热学方法,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内部温度响应历程的预示。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的耦合效应的准确描述,为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作用下的防隔热系统设计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075458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110445823.5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气系统电缆网阻值全自动化测试系统,属于测量测试技术领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测试流程,硬件系统采用PXI总线构架,包括机箱、系统控制器、外设模块和转接电缆模块,外设模块包括开关量卡模块和数字万用表模块,转接电缆模块包括电缆转接板和转接电缆;软件系统包括板卡驱动模块和上位机软件;上位机软件包括系统自检模块、系统设置模块、参数设置模块、电阻测试控制模块、零位校准模块、数据保存模块和数据打印模块。本发明检测精度高,测试范围广,测试速度快,易扩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复杂电气系统电缆网阻值测试的手段效率低、可靠性差、占用大量人力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90356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98888.7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渗透率测试装置,包括下工装、上工装和高压气瓶,上下工装组成相同,下工装包括柱状结构和法兰盘,法兰盘位于柱状结构上表面,与柱状结构一体化设计,法兰盘中心开有通孔,柱状结构中心加工有上下贯通的空腔。下工装空腔下部通过第一气管与高压气瓶连接;上工装的空腔下部连接有第二气管。试验时,将试验件放置在下工装法兰盘中心通孔中,将下工装倒置后放置在上工装上方,且上工装的法兰盘与下工装的法兰盘相对,两者通过螺钉拧紧。在两个气管上设置了一系列传感器。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测试方法。本发明解决复杂孔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渗透率测试难题,为长时间飞行条件下飞行器防隔热精细化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326726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192129.9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热解引射因子测试装置,包括送进导轨和双联水冷送进支架。双联水冷送进支架通过转接段与送进导轨连接,双联水冷送进支架在电信号驱动下沿送进导轨移动;双联水冷送进支架上设置有两个连通的空腔,空腔周边设置有水冷槽,与外部冷却水连接,用于通过不断循环的冷却水为空腔降温。两个空腔分别用于放置原始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经过碳化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本发明同时公开了利用该装置的引射因子测试方法。本发明解决了长航时、中低热流密度条件下树脂基材料热解引射表征分析的难题,为长时间飞行条件下飞行器防隔热设计提供了有效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