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杆菌在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625962B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011588459.X

    申请日:2020-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杆菌在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应用。本发明海杆菌(Marinobacterium)应用于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包括用含有碳源的培养基发酵培养上述的海杆菌,得到发酵产物;从所述发酵产物中得到所述的聚羟基脂肪酸酯。本发明海杆菌能利用挥发性脂肪酸为碳源进行快速生长且积累聚羟基脂肪酸酯。采用挥发性脂肪酸为碳源有助于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发酵成本,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一种以大豆慢生根瘤菌全细胞拆分消旋体β‑内酰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37867B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410081161.8

    申请日:2014-03-06

    Abstract: 一种以大豆慢生根瘤菌全细胞拆分消旋体β‑内酰胺的方法,属于分离技术领域。大豆慢生根瘤菌全细胞转化拆分3‑羟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3‑乙酰氧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效率,能够获得具有较高纯度的单一构型化合物。其中,(3R,4S)3‑羟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e.e值为99.99%,目标产物相对收率99%,总收率49.5%;(3R,4S)3‑乙酰氧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e.e值为99.88%,目标产物相对收率93.58%,总收率46.79%。

    一种来源于微杆菌中的(+)-γ-内酰胺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630194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51783.0

    申请日:2015-02-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86 C12P17/12 C12P41/001 C12Y305/02

    Abstract: 一种来源于微杆菌中的(+)-γ-内酰胺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属于酶工程领域。所述的(+)-γ-内酰胺酶是以下蛋白质(a)或(b):(a):一种包含氨基酸残基序列SEQID:1的蛋白质;(b):一种包含氨基酸残基序列SEQID:1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至少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而获得的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蛋白质。还包括所述的(+)-γ-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效拆分外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及其编码基因,有望应用于工业化。该酶对于温度的要求甚低,在20-30℃下便可以达到最大活性,且稳定性耐受性很好,应用于工业化能耗低。本发明利用(+)-γ-内酰胺酶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的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好,污染小。

    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内酰胺酶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796720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93257.1

    申请日:2012-08-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拆分消旋体γ-内酰胺活性的(+)γ-酰胺酶及编码基因在手性化合物上的应用;及利用一种以大豆慢生根瘤菌生产(-)γ-内酰胺的方法。提取大豆慢生根瘤菌基因组DNA,构建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再通过表达得到所述的(+)γ内酰胺酶;将所述的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或(+)γ内酰胺酶悬浮在的磷酸缓冲液中加入γ内酰胺底物反应、萃取获得(-)γ-内酰胺。或提取大豆慢生根瘤菌基因组DNA,构建用于提取重组蛋白的重组菌体,再通过表达得到所述的(+)γ内酰胺酶,加入底物反应、萃取获得(-)γ-内酰胺。本发明中的(+)γ-内酰胺酶源于大豆慢生根瘤菌,催化效率高,得到的(-)γ-内酰胺纯度高。

    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38282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10182367.1

    申请日:2010-05-26

    Inventor: 郑国钧 车振

    Abstract: 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属于合成领域。本发明步骤:40~80℃下,将拆分剂溶于溶剂中,将与拆分剂等摩尔量的待拆分原料加进去,搅拌30~60分钟至澄清,5~20℃静置10~20h,过滤,得到固体,用溶剂重结晶;向重结晶后固体中加入碱的水溶液,用乙醚萃取,干燥,浓缩得到拆分后的产物;待拆分原料为2-(苄氨基)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甲酯、2-(苄氨基)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2-(苄氨基)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2-(苄氨基)甲基-3-羟基丁酸或2-氨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本发明所用原料价廉易得,操作过程简单,避免使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构建手性中心的方法。

    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38282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1010182367.1

    申请日:2010-05-26

    Inventor: 郑国钧 车振

    Abstract: 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属于合成领域。本发明步骤:40~80℃下,将拆分剂溶于溶剂中,将与拆分剂等摩尔量的待拆分原料加进去,搅拌30~60分钟至澄清,5~20℃静置10~20h,过滤,得到固体,用溶剂重结晶;向重结晶后固体中加入碱的水溶液,用乙醚萃取,干燥,浓缩得到拆分后的产物;待拆分原料为2-(苄氨基)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甲酯、2-(苄氨基)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2-(苄氨基)甲基-3-羟基丁酸甲酯、2-(苄氨基)甲基-3-羟基丁酸或2-氨甲基-3-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丁酸。本发明所用原料价廉易得,操作过程简单,避免使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构建手性中心的方法。

    一步纯化固定化γ-内酰胺酶及拆分(±)γ-内酰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44972A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910084258.3

    申请日:2009-05-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酶工程领域,具体说一步纯化固定化γ-内酰胺酶及拆分(±)γ-内酰胺的方法。本发明是将γ-内酰胺水解酶固定在Ni-NTA琼脂糖亲和柱上,并在柱上水解(+)γ-内酰胺,从而拆分(±)γ-内酰胺。将带有硫磺矿硫化叶菌耐热γ-内酰胺水解酶基因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构建能表达N端与C端均带组氨酸标记的γ-内酰胺水解酶的基因工程菌或N端与C端仅一端带组氨酸标记的γ-内酰胺水解酶的基因工程菌。然后将带组氨酸标记的该酶一步纯化固定化在Ni-NTA琼脂糖亲和柱上,并使(±)γ-内酰胺底物在pH值5~10,温度30~100℃条件下,在柱上连续转化,转化率可保持在80%以上,产物的光学纯度>99%。

    齐墩果酸衍生物类免疫佐剂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0194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310585542.9

    申请日:2023-05-23

    Inventor: 郑国钧 袁玮

    Abstract: 齐墩果酸衍生物类免疫佐剂及其应用,属于免疫和疫苗佐剂领域。本专利对免疫刺激性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QS‑21进行设计改造,分别对QS‑21四个结构域,即三萜单元、三糖和四糖结构、酰基侧链设计合成,连接各片段合成齐墩果酸衍生物。本发明中,以齐墩果酸为原料,分别在C3位引入羰基、肟官能团,以及在C2位引入羟基;对分支三糖重构优化,以价格低廉的糖分子如葡萄糖、纤维二糖、麦芽三糖替代,并尝试切除四糖片段,缩短合成步骤;对多手性中心酰链改造,在酰链末端引入糖链,并以酰胺键结构替换与糖单元相连的酯部分,简化结构并提高稳定性,最终连接各片段。经实验证实,这是一条合理、经济、高效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以QS‑21作对照,对合成齐墩果酸衍生物的溶血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溶血率的计算,衍生物的抗溶血活性均优于QS‑21,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种利用鞘氨醇单孢菌拆分丙型肝炎NS3酶抑制剂药物中间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61585B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610238029.2

    申请日:2016-04-17

    Inventor: 郑国钧 石莹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鞘氨醇单孢菌制备丙型肝炎NS3酶抑制剂药物中间体的方法,具体拆分丙型肝炎NS3酶抑制剂药物中间体N‑Boc‑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和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盐酸盐,制备(1R,2S)‑N‑Boc‑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和(1S,2R)‑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菌种接入以N‑Boc‑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或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盐酸盐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获得的全细胞催化底物拆分反应,制得(1R,2S)‑N‑Boc‑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和(1S,2R)‑1‑氨基‑2‑乙烯基环丙烷甲酸乙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