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919017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1082067.9
申请日:2018-09-17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R31/00
Abstract: 一种火箭无线系统的电磁兼容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电场探头、场强监测仪、频谱仪、接收天线;试验对象为安装有无线系统的火箭舱段;当进行火箭无线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时,将安装有无线系统的火箭舱段吊起,并倾斜到需要模拟火箭不同飞行姿态的测试位置,测试无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电场探头设置于火箭舱段外壁且靠近无线系统收发天线;电场探头通过光纤连接场强监测仪;场强监测仪能够监测电场探头采集的无线系统收发天线附近的电场,接收天线通过射频电缆连接频谱仪或EMC接收机。接收天线置于火箭舱段旁一段距离。有效考核验证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不同飞行姿态的电磁兼容性,尽可能真实的模拟飞行姿态进行系统电磁兼容试验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06484964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10840046.3
申请日:2016-09-21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特种车辆雷电分区仿真确定方法,通过模拟特种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诱发雷击和车辆停驻时容易出现的自然雷击两种不同的雷击形式,分别设置不同的雷电放电模型,对于不同雷击情况下特种车辆表面的雷电分区情况进行确定。通过明确仿真状态、模型布局、雷电放电形式、流程和放电电压,形成统一可执行的方法,解决目前缺乏标准方法参考的难题,可为特种车辆的雷电分区仿真和雷电效应防护能力的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393307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001170.2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视觉图像的光学薄膜损伤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采集待检测薄膜表面图像;S2、对待检测薄膜表面图像进行预处理;S3、对预处理后的待检测薄膜表面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和二值化处理,得到待检测薄膜表面边缘图像;S4、采用步骤S3同样的方法对将标准无损伤薄膜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和二值化处理,得到标准无损伤边缘图像;S5、将待检测薄膜表面边缘图像与标准无损伤边缘图像做异或处理,得到损伤判断图像,统计损伤判断图像中的亮像素个数在整幅待检测薄膜表面边缘图像中所占百分比;S6、如果步骤S5所得百分比大于预设阈值,则认为待检测薄膜表面存在损伤,否则,认为待检测薄膜表面不存在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521979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910205.8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陈曦 , 龙中权 , 叶志鹏 , 齐欢 , 任牧原 , 袁乾臣 , 唐昭 , 王鹏 , 王筱宇 , 高云逸 , 王大锐 , 沈治 , 洪蓓 , 杨秀山 , 张昊 , 张洪源 , 梁浩 , 杨勇 , 杨亮 , 和枫
IPC: G01R2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电导率测量装置,包括:样品夹具、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结构支撑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电极支撑板,电极支撑板和结构支撑环之间设置绝缘板;两组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之间通过若干塑料圆管分开距离,各塑料圆管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塑料圆管,固定两侧的绝缘板和结构支撑环;样品夹具分别安装在电极支撑板的中心孔中,用于夹持被测碳纤维样品。本发明用于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防护和脉冲功率设备应用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388367B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510674357.2
申请日:2015-10-16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狭小舱段内部电磁环境的表征和获取方法,首先对舱段内的电磁环境来源和电磁环境来源参数进行分析,确定舱段内的电磁环境;并判断每个敏感设备的被测区域空间满足测试条件,然后确定满足条件的敏感设备的测试项目,选择不同测试项目对应的传感器,构建电磁环境测试系统;最后利用构建的电磁环境测试系统,获取舱段内电磁环境测试数据;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和筛选,获得不同位置和时间舱内电磁环境分布情况,本发明中的方法可以全面、准确的表征航天器狭小舱段内的电磁环境分布情况,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狭小舱段内部电磁环境表征和获取的需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