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68391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1911358952.X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运载火箭系统仿真的模型转换方法,包括:构建系统架构模型;提取架构模型中每一个组件的物理信息;将导入的架构模型与自动生成模块中的历史纪录进行对比;将架构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筛选;对需要生成的仿真模型进行布局;对布局之后的仿真模型中的各个组件模型进行自动连接,以形成完整的系统仿真模型。本发明制定了架构模型与系统仿真模型之间信息交互的统一接口,通过提取架构模型中的设备名称与连接关系,并与系统仿真模型中的组件模型进行对比匹配,实现系统仿真模型的自动化快速生成,从而避免低效的重复建模,提高系统架构设计到仿真闭环验证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944123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56380.8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17/30289 , G06Q10/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主模型的多专业协同设计系统及协同设计方法,该协同设计系统包括主模型建模模块、协同数据管理模块、消息通知模块和数据提取模块,其中主模型建模模块实现了主模型的结构及数据谱系关系的建立,协同数据管理模块实现了统一数据源的有效管理,消息通知模块实现了数据包版本、技术状态变更信息的及时通知,数据提取模块实现了可灵活配置的自动化数据提取,同时本发明多专业协同设计系统及方法,主要面向总体参数类专业,快速实现专业间消息的上传下达、数据的导入导出、数据的提交与审批、专业数据与技术状态浏览、历史方案的有效追溯等功能,显著提高了多专业协同设计效率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1979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210910205.8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陈曦 , 龙中权 , 叶志鹏 , 齐欢 , 任牧原 , 袁乾臣 , 唐昭 , 王鹏 , 王筱宇 , 高云逸 , 王大锐 , 沈治 , 洪蓓 , 杨秀山 , 张昊 , 张洪源 , 梁浩 , 杨勇 , 杨亮 , 和枫
IPC: G01R2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电导率测量装置,包括:样品夹具、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结构支撑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电极支撑板,电极支撑板和结构支撑环之间设置绝缘板;两组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之间通过若干塑料圆管分开距离,各塑料圆管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塑料圆管,固定两侧的绝缘板和结构支撑环;样品夹具分别安装在电极支撑板的中心孔中,用于夹持被测碳纤维样品。本发明用于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防护和脉冲功率设备应用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528464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610059939.4
申请日:2016-01-28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判断关联数据技术状态一致性的版本管理系统,包括版本库、版本管理器、技术状态一致性检查器和技术状态通知生成器,本系统可以根据工程设计数据具有明确上下游关系的特点,对工程设计数据定义数据包及其“上下游”关系,在文件提交时进行提交合法性检查,对上下游数据的技术状态一致性进行自动判断,发现潜在的技术状态不一致问题,并向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技术动态变更通知,提醒相关设计人员及时更新过时数据,本系统不仅能控制版本状态还可以降低状态不一致的工程数据被误用的可能性,减少工程质量问题,避免经济损失,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784181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1125092.6
申请日:2017-11-14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面向运载火箭的流固耦合仿真几何模型简化方法,步骤为:1)检索装配中所有零部件,剔除外形不合格的部件;2)任选其中一片体为中心,检索周围的片体,并与之结合成一个闭合体;3)检索装配下所有零部件的要素,选择几何特征,通过特征识别选出与之相对应的几何特征面,对几何特征面进行属性标记或删除;4)选择几何特征,完成尺寸阈值设置,将选出的几何特征的尺寸与尺寸阈值进行比较,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几何特征;5)判断几何简化是否为流体力学专业使用;6)计算零部件的包围盒,求取装配体的整体外形,对装配体整体进行抽壳,即获得整个装配的几何外形;7)选定更新后的装配,创建空间域,即完成面向流固耦合仿真的几何简化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6951590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710083663.8
申请日:2017-02-16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面向多学科异构模型的仿真试验系统,包括异构模型建模子系统、异构模型封装子系统、仿真试验流程设计子系统、仿真试验资源配置子系统以及仿真试验控制子系统。异构模型建模子系统和异构模型交互子系统建立各个异构模型与仿真试验控制子系统的接口,实现各个异构模型接口的统一,仿真试验流程设计子系统能够根据仿真目的设置仿真流程与参数匹配关系,仿真试验资源配置子系统为每个模型配置计算节点,然后通过仿真试验控制子系统实现各个异构模型的集成仿真。本发明统一了各个异构模型的接口,能够根据仿真目的设置仿真流程,并能统一管理和配置仿真试验资源,实现了多专业交互耦合仿真,并提升了仿真试验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368391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911358952.X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运载火箭系统仿真的模型转换方法,包括:构建系统架构模型;提取架构模型中每一个组件的物理信息;将导入的架构模型与自动生成模块中的历史纪录进行对比;将架构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筛选;对需要生成的仿真模型进行布局;对布局之后的仿真模型中的各个组件模型进行自动连接,以形成完整的系统仿真模型。本发明制定了架构模型与系统仿真模型之间信息交互的统一接口,通过提取架构模型中的设备名称与连接关系,并与系统仿真模型中的组件模型进行对比匹配,实现系统仿真模型的自动化快速生成,从而避免低效的重复建模,提高系统架构设计到仿真闭环验证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547964B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610922065.0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用于异构网格界面数据映射方法,(1)根据异构网格界面数据的传递方向,将界面上场数据待更新的网格区域定义为目标区域,界面上提供数据的网格区域定义为源区域;(2)搜寻目标区域内的指定节点即目标节点或者单元对应的源区域内的所有节点或单元信息,标记搜寻到的节点或单元;(3)建立目标区域内节点或者单元与源区域内对应节点或单元之间的映射关系;(4)目标区域内的所有节点或者单元都与源区域内的相应节点或单元建立映射关系;(5)判断建立的映射关系是否唯一,唯一直接转步骤(6),否则,选取法线距离最短的映射关系作为最终的映射关系,转步骤(6);(6)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个节点或者单元,按照预设的插值方法进行插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91880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1910189842.9
申请日:2019-03-13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气热弹三场耦合仿真分析方法,其采用时间推进机制实现气热弹三场耦合。该方法基于气热弹三个物理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气热弹耦合仿真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提供了气热弹耦合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求解方法,并探知了气热弹耦合数据的传递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21979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910205.8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陈曦 , 龙中权 , 叶志鹏 , 齐欢 , 任牧原 , 袁乾臣 , 唐昭 , 王鹏 , 王筱宇 , 高云逸 , 王大锐 , 沈治 , 洪蓓 , 杨秀山 , 张昊 , 张洪源 , 梁浩 , 杨勇 , 杨亮 , 和枫
IPC: G01R2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电导率测量装置,包括:样品夹具、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结构支撑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电极支撑板,电极支撑板和结构支撑环之间设置绝缘板;两组电极支撑板、绝缘板、结构支撑环之间通过若干塑料圆管分开距离,各塑料圆管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塑料圆管,固定两侧的绝缘板和结构支撑环;样品夹具分别安装在电极支撑板的中心孔中,用于夹持被测碳纤维样品。本发明用于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防护和脉冲功率设备应用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