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阵列注射器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54326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23352.3

    申请日:2008-04-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M37/0015 A61M2037/00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针阵列注射器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仪器领域。该方法以微米和亚微米实心微针阵列为模版,通过压印和提拉的方式制备长度可控、内部中空的高质量聚合物微针阵列注射器。本发明具有廉价、无需复杂设备与技术、可大批量快速生产等优点。该技术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可产业化生产高质量、廉价的微针阵列注射器,使生物医药领域昂贵的透皮给药技术通过微针阵列注射器的低成本化而走向大众市场。

    微米/亚微米金属环和开口金属环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70139A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200710020649.X

    申请日:2007-03-1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米/亚微米金属环和开口金属环的制备方法,它通过自组织技术获得二维胶体晶体,然后进行高温退火、化学腐蚀、二次高温退火,形成非密堆积的二维有序结构;将聚合物填充到点阵间隙中,形成复合介质膜;将复合介质膜置于氢氟酸蒸汽中,进行二次腐蚀溶解形成环形的空隙;在环形空隙复合介质模板表面进行金属溅射,然后溶解去除复合模板,即得到金属环阵列结构。若将样品在酒精溶液中浸沾后提出,使得环形孔隙变为偏心环形孔隙;然后进行金属溅射、去除复合模板后,即得到开口金属环。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参数可以控制,金属环和开口环的内外径和厚度可调,周期可控;金属环和开口环的单分散性好,厚度均匀,界面清晰;工艺简单。

    具有三维光子带隙的周期金属/介电结构光子晶体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19222C

    公开(公告)日:2005-09-14

    申请号:CN03132106.2

    申请日:2003-06-2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三维光子带隙的周期金属/介电结构光子晶体,将金属/介电材料复合介质球在三维空间按照密堆方式排列。复合介质球的内核为球形金属颗粒,外层为介电包裹层。或内核为有机或者无机材料构成的支撑球,中间夹层为金属球壳,外层为介电包裹层。本发明是一种由金属、介电复合介质球构成的三维结构;本发明不仅能像前面提到的发明一样能够得到全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而且免除了上面提到的制备过程中种种复杂性,也不会带来其它的制备上的困难。

    一种基于点源相位调制的拓扑态操控装置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8280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481925.2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点源相位调制的拓扑态操控装置及其方法。该装置包括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微波传输线、功分器、移相器以及微波探针;微波传输线的一端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输出端口,另一端与功分器相连;功分器与两个微波探针相连,用于产生点源组,点源组包括两个相干点源,其中一个点源接入移相器使得两个相干点源之间产生一个可调控的相位差。通过调制点源组的相位差,便可以实现对具有特定空间对称性的拓扑态的操控。本发明利用拓扑态的空间对称性,构造相位可调的点源组,实现了对拓扑态的可控激发,克服了拓扑态操控中物理结构重构成本大、时间长的问题,能够应用于拓扑态的表征以及可调的拓扑器件设计。

    一种利用旋磁光子晶体实现拓扑边界态开关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0026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489858.9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旋磁光子晶体实现拓扑边界态开关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由圆柱形的旋磁柱排列构成的旋磁光子晶体,调节旋磁柱的半径和施加的外磁场,得到米氏共振的反转,实现拓扑相变,获得三种不同的拓扑相;(2)基于步骤(1)获得的三种不同的拓扑相,将其中两种具有不同拓扑特性的旋磁光子晶体拼接得到异质光子结构,异质界面处具有单向传输的手性边界态;(3)对于异质光子结构通过磁场调控方法调节多重米氏共振反转,实现拓扑边界态的开关控制。本发明在旋磁光子晶体中实现了可开关的拓扑边界态,为拓扑光子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一种高维量子纠缠光源光学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24830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010503153.3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高维量子纠缠光源光学系统,包括:泵浦激光源;微观透镜阵列,位于所述泵浦激光源的出光侧;非线性晶体,贴附在所述微观透镜阵列远离所述泵浦激光源的一侧;所述微观透镜阵列和所述非线性晶体相互平行;所述泵浦激光源为连续泵浦激光源;所述泵浦激光源出射光的相干长度大于所述微观透镜阵列的对角线长度。以解决传统制备量子纠缠态的光学系统尺寸较大,导致系统容易受到外界振动和扰动的影响,造成系统不够稳定和通用性差的问题,以及传统的制备量子纠缠态的光学系统无法实现对光场有效控制的问题。

    一种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超紧凑型光谱光场相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42638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047021.4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超紧凑型光谱光场相机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平行光源镜头,线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物镜、超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单色相机;所述的超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置于两对依次排列的线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和物镜组成结构之间,且主透镜像平面到超构透镜阵列的距离a、超构透镜阵列到再成像平面的距离b与超构透镜的焦距f满足一定的关系,相机置于像面上用于接受图像;超消色差超构透镜阵是由超消色差超构透镜在平面上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二维透镜阵列平面,设计具有离轴聚焦性质的超消色差超构透镜,利用不同波长下超构透镜聚焦位置的变化,实现光谱的色散。

    一种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消色差光场相机系统及消色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321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343079.2

    申请日:2018-11-1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消色差光场相机系统,包括线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物镜、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感光器;所述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置于依次排列的线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和物镜两种组合的中间,感光器构成了后部感光平面用于接收图像。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是由超构透镜在平面上排列组合成的二维光学器件,利用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在感光探测器上能精确记录同时包含二维位置和二维方向的四维参数化光场信息;实现可见光波段消色差光场相机的设计,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是由超构透镜在平面上排列组合成的二维光学器件,利用消色差超构透镜阵列,在感光探测器上能精确记录同时包含二维位置和二维方向的四维参数化光场信息。

    一种大面积二维超构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28914B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申请号:CN201010271570.6

    申请日:2010-09-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面积二维超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在衬底上排列大面积单畴二维六角密排胶体晶体;采用角度分辨的物理沉积方法,以上步中获取的胶体晶体作为掩模板,透过胶体晶体微球间的孔隙,在衬底上沉积出三角形的金属纳米颗粒;去除胶体晶体微球,在衬底上得到二维金属纳米结构的超构材料。本发明通过选择不同尺寸的胶体微球可以方便的调控点阵周期和三角形的大小,调节纳米颗粒沉积的角度和时间可以控制两个部分重叠的子单元的底边的长度以及子单元的厚度,从而调控超构材料的电磁响应;自组织结合镀膜技术制备超构材料,不需要电子束曝光技术等复杂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费用低廉。

    一种表面等离激元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65345C

    公开(公告)日:2009-03-04

    申请号:CN200610039478.0

    申请日:2006-04-1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等离激元晶体,它是由二维有序排列并相互接触的等径介质微球衬底和沉积在衬底表面上的金属半球壳膜组成。其结构特征是相邻金属半球壳相互连接,形成具有微孔阵列的二维周期有序结构金属簿膜。其制备方法是:将亚微米/微米介质微球排列成高度有序的二维微球阵列,微球之间相互接触;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在介质微球表面沉积金属纳米颗粒,直至微球表面的沉积量增加到使得金属颗粒形成连续的金属半球壳膜。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晶体结构参数可调、周期可控、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