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414905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80002579.1
申请日:2018-03-29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加工性优异的压延接合体和/或性能和制造上的处理提高的压延接合体。本发明涉及:压延接合体的剥离强度为60N/20mm以上的由不锈钢层和铝合金层组成的压延接合体;压延接合体的剥离强度为160N/20mm以上的由不锈钢层和纯铝层组成的压延接合体;以及压延接合体的剥离强度为40N/20mm以上的由纯钛或钛合金层和铝合金层组成的压延接合体。
-
公开(公告)号:CN108688256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14618.6
申请日:2018-03-15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轧压接合体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表面的起伏的轧压接合体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轧压接合体是将第1金属层与第2金属层轧压接合的轧压接合体,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金属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起伏(Wa1)为0.01μm~0.96μm,最大高度起伏(Wz1)为0.2μm~5.0μm。
-
公开(公告)号:CN108368629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680070779.1
申请日:2016-12-05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容器用表面处理钢板(1),其包括:钢板(11);铁-镍扩散层(12),其形成在所述钢板(11)上;以及镍层(14),其形成在所述铁-镍扩散层(12)上,该镍层(14)构成最表层,其中,在利用高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分析装置自所述电池容器用表面处理钢板(1)的表面朝向深度方向连续地测量Fe强度和Ni强度时,Fe强度显示出第1预定值时的深度(D1)与Ni强度显示出第2预定值时的深度(D2)的差值(D2-D1)即所述铁-镍扩散层(12)的厚度为0.04μm~0.31μm,所述铁-镍扩散层(12)和所述镍层(14)所含有的镍的总量为4.4g/m2以上且小于10.8g/m2。
-
公开(公告)号:CN108291323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70718.5
申请日:2016-12-05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87 , B32B15/015 , B32B2250/03 , B32B2311/22 , B32B2311/30 , B32B2439/00 , C23C10/02 , C23C10/18 , C23C10/20 , C23C10/28 , C23C10/30 , C23C28/02 , C23C28/021 , C23C28/023 , C25D3/12 , C25D5/50 , C25D7/00 , H01M2/02 , H01M2/022 , H01M2/026 , H01M2/0292 , H01M2/0486 , H01M2/1055 , H01M2002/029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罐用镀镍热处理钢板(1),其特征在于,在钢板(11)上具有4.4g/m2~26.7g/m2的镍层,在利用高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分析装置自所述电池罐用镀镍热处理钢板的表面朝向深度方向连续地测量Fe强度和Ni强度时,Fe强度显示出第1预定值时的深度(D1)与Ni强度显示出第2预定值时的深度(D2)之间的差值(D2-D1)小于0.04μm。
-
公开(公告)号:CN105102681B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480011038.7
申请日:2014-01-30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D9/10 , C23C22/34 , C23C22/83 , C23F1/28 , C23G1/086 , C25D3/44 , C25D3/54 , C25D7/00 , C25D17/10 , C25D2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表面处理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具有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覆膜的表面处理钢板,其特征在于,该表面处理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钢板浸渍在至少含有氟化物离子且pH为2~5的处理液中0.1秒钟~10秒钟;以及在处理液中,通过使直流电流在所述钢板与电极之间流动而对所述钢板进行电解处理,从而在所述钢板的表面上形成含有金属氧化物的覆膜。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提升在金属氧化物覆膜上形成有机树脂层时的、金属氧化物覆膜与有机树脂层之间的密合性的表面处理钢板的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7208163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80009599.2
申请日:2016-02-16
Applicant: 国立大学法人山口大学 ,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用于预测伊立替康副作用的发生风险的简便且高效的手段,所述预测通过对编码特定基因的区域中的单核苷酸多态进行分析来实施。对存在于从受检者采集的生物试样中的基因组DNA上的编码APCDD1L基因、R3HCC1基因、OR51I2基因、MKKS基因、EDEM3基因或ACOX1基因的区域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或者与该单核苷酸多态呈连锁不平衡或遗传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进行分析,判定单核苷酸多态是否为纯合突变型、或杂合型、或纯合野生型,从而辅助对伊立替康副作用的发生风险的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837626B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380063169.5
申请日:2013-10-24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23/10 , B32B27/32 , B32B27/36 , B32B27/365 , B32B2270/00 , B32B2439/00 , B32B2451/00 , C08L23/04 , C08L2207/20 , C08L6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尽可能多地使用来源于植物原料的树脂膜及于基板上与该树脂膜复合的装饰板。本发明的树脂膜,包含1层以上的以下来源于植物的树脂层(A、B或C层):A层:来源于植物的PT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PE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烯烃系树脂(PP、PE)、来源于植物的PC树脂的任一种、或上述这些2种以上的掺合组合物;B层:于来源于植物的PT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PE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烯烃系树脂(PP、PE)、来源于植物的PC树脂的任一种、或上述这些2种以上的掺合组合物中添加来源于植物的相容剂及/或来源于植物的弹性体;C层:于来源于植物的PT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PET树脂、来源于植物的烯烃系树脂(PP、PE)、来源于植物的PC树脂的任一种、或上述这些2种以上的掺合组合物中添加来源于植物的离子聚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3650198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280033827.1
申请日:2012-07-04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92 , B32B15/013 , B32B15/015 , C22C19/00 , C22C19/03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5D3/562 , C25D5/028 , C25D5/14 , C25D5/50 , H01M2/026 , H01M2/02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容器用表面处理钢板,其是通过在作为电池容器内表面的面的最表面形成镍-钴合金层而成的,其特征在于,上述镍-钴合金层的利用以CuKα为射线源的X射线衍射测定得出的强度比IA/IB=0.01~0.9,该强度比IA/IB是衍射角2θ处于41°以上、小于43°的范围内时存在的峰值强度IA与衍射角2θ处于43°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时存在的峰值强度IB之间的比例。
-
公开(公告)号:CN106047992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202908.X
申请日:2016-04-01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76 , C12Q2600/106 , C12Q2600/156 , C40B4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CYP2C19*2检测用探针及CYP2C19*3检测用探针,对CYP2C19基因的突变型等位基因CYP2C19*2及CYP2C19*3分别高精度地进行纯合子及杂合子的鉴别以及高精度地进行野生型等位基因的鉴别。含有由序列:5’‑TTTCCCRGGAACC‑3’或在该序列的两端添加1~5个碱基的序列构成的13~23个碱基长度的寡核苷酸,含有由序列:5’‑CCCCCTGRATCCAGG‑3’或在该序列的两端添加1~5个碱基的序列构成的、整体为15~25个碱基长度的寡核苷酸。
-
公开(公告)号:CN105916657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80004847.X
申请日:2015-01-13
Applicant: 东洋钢钣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该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复合薄膜形成工序,在该复合薄膜形成工序中,通过在自成形用模(220)熔融共挤出第1热塑性树脂和与所述第1热塑性树脂不同的第2热塑性树脂之后对所述第1热塑性树脂和所述第2热塑性树脂进行冷却使其固化,从而形成包括由所述第1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中央部、沿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且由所述第2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两端部的复合薄膜(100);以及拉伸工序,在该拉伸工序中,将所述复合薄膜(100)至少沿长度方向加热拉伸从而形成拉伸薄膜,该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1热塑性树脂及所述第2热塑性树脂,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差在10℃以下的热塑性树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