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1272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1135889.6
申请日:2020-10-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nventor: 高军 , 陈志明 , 谭发刚 , 吴德兴 , 黄正凯 , 张旭东 , 罗红明 , 林晓 , 杨立云 , 项小珍 , 陈敏 , 汤宇 , 刘德安 , 王圣 , 彭学军 , 杨文国 , 谢晓波 , 李行利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良地质隧道随钻测量电磁波数据数字化表示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一、设备安装就位施工时,随钻测量,以第一电磁波信号发射;二、控制器接收第一电磁波信号,构建信号判别模型,识别第一电磁波信号;三、将识别后的第一电磁波信号还原,得到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转换为第二电磁波信号发射;四、接收第二电磁波信号,经识别和解码处理还原控制指令,并进行钻孔控制;五、对钻孔定位测量以及钻孔轨迹的测量,绘制三维图显示设计地质及钻探不良地质位置。装置包括计算机、控制器和探管组件;控制器包括第一电磁波交互模块和信号识别模块;探管组件安装在钻杆上,探管组件包括第二电磁波交互模块。
-
公开(公告)号:CN108071113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711439530.6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E02D5/74
Abstract: 一种焊接式既有锚索张拉装置及既有锚索二次张拉装置,属于锚索紧固技术领域。该焊接式既有锚索张拉装置用于对穿过既有锚盘的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其包括持力连接器和持力棒Ⅰ,持力连接器的一端设有设有多个用于与既有锚盘外壁焊接的焊爪,另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持力棒Ⅰ的固定槽。本发明提供的焊接式既有锚索张拉装置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拆卸方便,能够快速稳定的对既有的锚索进行二次张拉作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既有锚索二次张拉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350041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310316692.6
申请日:2013-07-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通量滴淋式自给降雨装置,储液缸为标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用于储存供试液体,第一进液管连接抽水泵与储液缸内的供试液体,第二进液管连接抽水泵与供液缸,进液管一端外套有滤网。供液缸顶部盖有防波滤网,底部与供液管相连,供液缸外连有回液缸,回液管连接回液缸和储液缸。供液管上连接有供液总阀和流量计,供液管末端通过旋转接头与供液器相连。供液器上装有四个供液分阀,四根平行的供液支管分别装有针头,供液器两端连接供液器接管,供液器接管最末端连接止液接头。供液器放在置器架上。该装置构造简单,操作便捷,并可有效节约资源,满足斜坡土壤渗流试验等科学实验对恒压降雨式供液装置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350041A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310316692.6
申请日:2013-07-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通量滴淋式自给降雨装置,储液缸为标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用于储存供试液体,第一进液管连接抽水泵与储液缸内的供试液体,第二进液管连接抽水泵与供液缸,进液管一端外套有滤网。供液缸顶部盖有防波滤网,底部与供液管相连,供液缸外连有回液缸,回液管连接回液缸和储液缸。供液管上连接有供液总阀和流量计,供液管末端通过旋转接头与供液器相连。供液器上装有四个供液分阀,四根平行的供液支管分别装有针头,供液器两端连接供液器接管,供液器接管最末端连接止液接头。供液器放在置器架上。该装置构造简单,操作便捷,并可有效节约资源,满足斜坡土壤渗流试验等科学实验对恒压降雨式供液装置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110293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111561031.0
申请日:2021-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平衡式密封塞及密封系统,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该自平衡式密封塞包括密封塞本体(7),于密封塞本体的轴向开设有轴向通路(6),轴向通路(6)上还连通有支路(8),轴向通路的两端形状以密封塞本体(7)的径向假想对称轴呈轴对称结构。该密封系统包括横向连通管路(9)、密封硐室(1)、斜井(3)和本发明提供的自平衡式密封塞,密封硐室(1)与横向连通管路(9)连通,横向连通管路(9)的内径等于密封塞本体(7)的直径,斜井(3)通过支路(8)与横向连通管路(9)连接并连通。其能够形成自平衡系统,因此,能够增强该密封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345339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131178.5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E21F17/18 , E21F11/00 , G06F30/2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机械掘进隧道控制大变形数据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设置模型,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岩性变化、非均匀地层、软弱夹层、溶洞4种岩性构造特征;第二步:划定区域,在第一步的每种模型上划定一个计算区域;采集模块,在划定的区域上安装规定的尺寸安装上三维压力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在划定区域内设置好对应的模型,然后在划定区域内安装上采集模块,压力传感器使用时会实时采集划定区域内的压力值,显示模块将传递回来的数值与安全数值实时进行对比,当传递回来的数值超过安全值后,此时报警模块会触发警报,工作人员接收到警报信息后会启动应急预案,从而提升隧道掘进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6708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0407284.5
申请日:2023-04-14
Applicant: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严寒地区隧道衬底防排水防冻融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开挖隧道所处目标区域的地质温度变化信息和地质含水量信息;根据所述地质温度变化信息确定隧道中心泄水沟的目标深度和泄水沟保温层的目标厚度;根据所述地质含水量信息确定泄水沟中泄水孔的结构布置特征,其中,所述结构布置特征包括单个泄水孔的直径和泄水孔的分布密度;根据所述泄水孔的结构布置特征、所述泄水沟的目标深度和所述泄水沟保温层的目标厚度修建所述泄水沟。
-
公开(公告)号:CN11689344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1159420.X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瞬变时域地质雷达频散差分高效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偏导数:使用十二阶有限差分计算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偏导数可以较好地处理垂直方向上的自由地表边界条件;S2、设置空间步长:把水平方向上的空间步长设置为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步长的3倍;本发明通过使用十二阶有限差分计算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偏导数可以较好地处理垂直方向上的自由地表边界条件,接着把水平方向上的空间步长设置为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步长的3倍,将获取的提取频散特征与理论的面波频散特征做了对比,频散特征吻合结果,可用来准确地分析层状介质中瑞雷面波的频散特征,进而高效分析影响雷达图像因素的特征规律,及时避免灾害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5901576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310127610.7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测鉴定站(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潜热含冰率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历史地质条件信息,其中,历史地质条件信息包括历史环境信息和岩土组分信息,历史环境信息包括历史温度信息和历史压力信息;获取待测试样对应的孔隙特性和响应振动波,其中,待测试样是基于岩土组分信息和历史环境信息制备的;获取目标区域的爆破振动测量数据;基于孔隙特性、响应振动波和爆破振动测量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相变潜热含冰率。通过本方法可以结合实验室数据和实地测量数据准确地表征目标区域实际的相变潜热含水率,能够有效地指导高寒地区的隧道开采,提升隧道开采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84559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10933008.9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陡倾滑动面抗滑桩锚固深度确定的计算方法,根据滑坡地质资料和勘察成果,采用剩余推力法计算滑坡矩形分布推力确定设桩处抗滑桩受荷段长度;计算设桩处滑动面位置的剪力和弯矩,将锚固段桩侧应力按面积相等进行等效,得到桩侧矩形等效应力;根据无效锚固段楔形破坏区的静力平衡条件,计算无效锚固深度;重新调整抗滑桩受荷段长度,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抗滑桩有效锚固段变位和转角以及侧应力,确定陡倾滑动面抗滑桩的有效锚固段深度;最后将无效锚固段深度和有效锚固段深度相加得到陡倾滑动面抗滑桩锚固深度。本发明的计算方法保障了抗滑桩的抗滑效果,避免了现有抗滑桩锚固深度不足而带来抗滑桩失效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