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铬锆合金高铁接触线的短流程制备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6591753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125164.2

    申请日:2016-12-08

    Inventor: 谢建新 付华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F1/08 B22D11/004 B22D11/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铬锆合金高铁接触线的短流程制备加工工艺,属于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领域。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水平连铸工艺可在凝固界面附近建立超高的温度梯度和较高的冷却速率,有效解决了铜铬锆合金熔炼和凝固过程合金成分易偏析、铸造质量差等问题,所制备棒坯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且形成了强轴向取向柱状晶组织,有利于提高合金的后续冷加工性能。此外,采用本发明提出的在线感应加热连续固溶淬火和时效处理方式,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均匀性和一致性好,适合于超大盘重、超大长度铜铬锆合金高铁接触线的规模化工业生产。

    一种铜包铝复合材料高效连铸成形设备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6111922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496178.9

    申请日:2016-06-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1/008 B22D11/22 B22D11/2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包铝复合材料高效连铸成形设备及工艺,该设备主要由铜熔化炉和保温炉、铝熔化炉、铝流槽、铝保温包、复合模具、复合保温炉、结晶器、第一二次冷却装置、第二二次冷却装置、牵引装置、锯切装置、测温装置和集成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特点在于:通过在一台铜熔化和保温炉上设置多个复合铸造系统,采用多流连铸方式,从而成倍提高复合连铸的效率;通过在结晶器出口处设置精确的测温装置,对连铸过程中铜铝复合时的温度进行在线监测,并通过一次冷却系统和二次冷却系统的联动作用,实现对铜铝复合时温度的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连铸复合成形过程中复合界面的稳定、精确控制,有利于提高连铸复合棒坯的质量。

    一种高性能铜包铝复合材料特种成形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67332A

    公开(公告)日:2016-11-02

    申请号:CN201610484177.2

    申请日:2016-06-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形加工领域,涉及一种高性能铜包铝复合材料特种成形加工方法,该方法采用连铸直接复合成形工艺制备的矩形断面铜包铝复合棒材为坯料,坯料的生产过程界面无污染、结合强度高。采用非均匀快速感应加热,可以使坯料包覆层金属的温度稍高于芯部金属的温度,从而使包覆层金属和芯部金属的变形抗力更加接近,有利于提高两种金属的变形协调性。用对坯料进行加热温轧成形,可以提高铜和铝的变形能力,有利于进行连续大变形,提高大断面扁排生产的效率。采用特种孔型轧制,加大对铜包铝复合坯料侧边的加工,有利于提高变形协调性,提高产品成材率和产品的界面结合性能。本发明所提供的生产方法无环境负担、节能环保。

    一种短流程高成材率制备高硅电工钢带材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52626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199428.9

    申请日:2013-05-24

    Abstract: 一种短流程高成材率制备高硅电工钢带材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充分利用定向凝固柱状晶组织高硅电工钢的塑性加工性能较普通等轴多晶合金明显提高这一特性的基础上,在柱状晶高硅电工钢板坯两侧包覆一层塑性变形性能优异的纯铁,减轻或避免高硅电工钢中温和室温轧制过程中的边裂问题,最终实现高硅电工钢带材的短流程高成材率制备。该方法制备高硅电工钢带材与现有工艺相比工艺简单,流程短,生产成本低。

    一种提高高硅电工钢室温塑性的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82963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349449.5

    申请日:2011-11-08

    Abstract: 一种提高高硅电工钢室温塑性的热处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Fe-6.5wt%Si高硅电工钢,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其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加热、保温、冷却和去应力退火四个环节,具体特征在于:将高硅电工钢铸坯以15~25℃/min的速度加热到900~1200℃;在900~1200℃下保温0.25~4h;采用50~400℃/s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之后再加热至300~500℃保温0.1~1h后空冷,进行去应力退火,其间综合考虑了有序度、尤其是析出相和残余应力等因素对高硅电工钢室温塑性的影响。经本发明所述方法处理后,高硅电工钢铸坯的室温塑性显著提高。

    一种制备连续柱状晶组织高硅电工钢棒材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12662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910089688.4

    申请日:2009-07-2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连续柱状晶组织高硅电工钢棒材的方法及装置,坩埚中惰性气体保护下的金属坯料,在高频感应线圈形成的交变磁场作用下局部熔化,同时稳恒磁场发生装置在熔体中形成与定向凝固热流方向平行的磁场、冷却系统在已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形成沿牵引方向的温度梯度,以使熔体凝固并形成柱状晶组织。在送料和牵引机构的作用下,上述凝固过程连续进行,从而获得具有连续柱状晶组织的坯料。本发明采用区域熔炼结合二次水冷的方式,利用稳恒磁场的作用,可以满足最大直径50mm、最大长度为800mm的高硅电工钢柱状晶棒材的定向凝固制备,同时具有机构简单、熔体温度易于监控等特点。

    一种低铬含量中强高导Cu-Cr-Sn-Zn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135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14460.X

    申请日:2024-04-26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低铬含量中强高导Cu‑Cr‑Sn‑Zn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加工技术领域。开发的低铬含量Cu‑Cr‑Sn‑Zn合金成分特征在于:Cr含量为0.10wt%~0.50wt%,Sn含量为0.05wt%~0.50wt%,Zn含量为0.10wt%~0.50wt%,La含量为0.001wt%~0.10wt%,余量Cu。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Mg、Zr、P或Ce等一种或多种微合金化元素,以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微合金化元素的含量为0.00wt%~0.30wt%Mg,0.00wt%~0.20wt%Zr,0.00wt%~0.10wt%P,0.00wt%~0.10wt%Ce。本发明协同优化了合金中Cr、Sn、Zn等元素含量,进而显著提升了铜合金力学和电学综合性能,抗拉强度可达600~650MPa,导电率可达75%IACS~80%IACS,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技术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3705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56852.4

    申请日:2023-11-21

    Abstract: 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方法,属于金属材料的成分设计领域。通过确定合金元素种类与成分范围,形成成分设计空间,制定合金设计要求,从材料的成本、密度、组织稳定性、服役性能等方面出发;收集合金历史数据并建立高温合金成分‑服役性能数据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或多种服役性能模型,并利用高通量热力学计算与高通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对合金成分、密度、合金组织稳定性及服役性能进行预测,形成完整的合金成分设计方法,实现准确高效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本发明将高通量热力学计算、高通量扩散多元节实验、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合金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一种低钴含量高强中导Cu-Ni-Co-Si系合金及其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3106293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330510.5

    申请日:2021-03-25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高强中导Cu‑Ni‑Co‑Si系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技术领域。开发的低钴含量Cu‑Ni‑Co‑Si系合金成分特征在于:Ni含量为1.50wt%~2.50wt%,Co含量为0.20wt%~0.49wt%,Si含量为0.50wt%~1.20wt%,Mg含量为0.05wt%~0.40wt%,Zn含量为0.05wt%~0.50wt%,余量Cu。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Zr、Cr、Ca、Ti或稀土等一种或多种微合金化元素,以提升合金的使用性能。与现有Cu‑Ni‑Co‑Si系典型高性能合金C70350相比,本发明合金成分的主要特点包括:(1)超低Co含量,低于C70350合金Co含量下限的一半;(2)含有Mg、Zn合金元素,为六元或六元以上的复杂多元合金。所设计合金抗拉强度可达850~900MPa,断后伸长率为7.0%~10.0%,导电率为45%~55%IACS,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一种快速确定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2672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10554.X

    申请日:2020-03-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与热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快速准确测试装置与方法。装置由加载机构、气氛保护加热炉、样品台和数据采集计算机组成。测试方法是通过采集三点弯曲试样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载荷-温度变化,进而确定金属材料的再结晶温度。本发明只需要一块试样,通过1~2h就能够完成以前长达1~2天、大量试样的研究工作,具有制样数量少,设备操作方便,确定再结晶温度快捷,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采用载荷-温度曲线自动实时获取,减少了硬度测试法、金相测试法等需要人为测试,大大降低了误差和人为干扰,准确度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