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2608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010594343.0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频低功耗振荡器及控制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振荡器包括:第一振荡模块,包括控制开关、负阻产生模块和电感模块,所述负阻产生模块和所述电感模块构成谐振回路,所述控制开关用于选择所述谐振回路的被旁路模式或被选择模式;第二振荡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荡模块相同或等效的振荡模块;所述第一振荡模块中谐振回路和所述第二振荡模块中谐振回路至少有一个谐振回路处于所述被选择模式;所述第一振荡模块中谐振回路与所述第二振荡模块中谐振回路连接,用于构成输出回路。本发明振荡器具有多频率和低功耗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188991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111295051.8
申请日:2021-11-03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风电场一次调频模型辨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属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风电场一次调频后的离散时间序列数据,包括:风电场的出力增量序列、电力系统的频率偏差序列和频率变化率序列;将出力增量作为状态向量,频率偏差和频率偏差变化率作为输入向量,构建风电场一次调频离散时间域的状态方程;建立状态向量与输入向量的非线性函数集合,通过拟合离散时间序列数据,将状态方程转化为函数集合内函数的线性组合,以得到所述风电场一次调频的模型辨识结果。本公开采用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稀疏辨识技术对风电场站的一次调频过程进行模型辨识,辨识结果兼顾简洁性与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7429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61316.0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固体电锅炉‑火电耦合系统应急过程切换控制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控制领域;利用固体电锅炉辅助火电机组实现由并网向孤网切换的控制策略,该策略分别通过电锅炉功率投入模块以及OPC修正模块,根据解列时火电机组运行功率,来给定电锅炉最佳投入功率及对应OPC持续时间,经验证,该策略可以使切换过程中超速保护动作仅触发一次,转速飞升问题大大减弱,并且因使用电锅炉而带来的转速失速问题也得到了一定抑制,该策略对于提高机组切换速度,减弱切换过程对机组造成的冲击,以及为机组在孤网下长时期运行提供前提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639100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15132.0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比例光伏低压台区的多目标优化运行方法。为解决含高比例光伏低压台区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电压波动、功率失衡以及电池储能管理等问题,本方法通过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式,以低压台区供电的稳定性、降低能耗以及能源利用率为目标,综合考虑光伏电压控制、功率平衡和电池储能调度等关键因素,从而实现含高比例光伏低压台区的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4252103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111288138.2
申请日:2021-11-02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电站运行故障预测方法。首先根据传感器系统实时测量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和拓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各运行参数的最优值;然后计算出每个运行参数的风险值,最后建立了融合电站的风险评估模型,利用随机森林回归预测算法预测出总体风险因子,依据总体风险因子的大小来进行风险评估,进行安全预警,为后期的运维工作提供参考,提升了融合电站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75525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782979.1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06F18/00 , G06F18/10 , G06F17/16 , G06F123/02
Abstract: 一种基于最优模态分解的机电振荡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运维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一种从环境激励下即含有噪声信号的量测数据中提取机电振荡模态的最优模态分解(OMD)方法,本发明采用基于Grassman流形的迭代优化过程来增强对测量噪声的鲁棒性,使得本发明不需要DMD算法,使用适当的正交分解(POD)来固定低维子空间。本发明利用多通道广域测量数据更加可靠地提取频率、阻尼比和振型,与原始DMD和Prony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更好的提取精度和更强的噪声鲁棒性,实用价值更高。本发明旨在从含噪声的同步相量数据集中提取可靠的机电模式,以评估小信号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19570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1910388534.9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367 , G06N3/006 , G06F113/06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实测数据驱动的风电场模型参数校核方法,其特点是,建立风电场等值模型,设置参数的初始值,构建仿真系统;提出基于实测数据的误差评价指标,量化仿真误差;若误差较大不满足仿真精度,进一步摄动参数,通过轨迹灵敏度计算,分析参数对风电场动态特性的影响程度,缩小校核参数集的维度;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参数自动校核,获取最优的匹配参数;最后验证校核后仿真精度是否满足要求,获得能够准确描述风电场动态特性的等值模型参数。该方法完全基于实测数据,可以快速有效地验证并校核风电场等值模型参数,为电网调度人员分析预测含高比例风电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及其稳定性提供可靠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711348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010437820.2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故障阻断能力的改进型混合半桥MMC,属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步骤包括M‑HBSM型子模块拓扑结构设计;MH‑HB‑MMC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MH‑HB‑MMC子模块混合比例设计;MH‑HB‑MMC转移支路电阻参数设计;MH‑HB‑MMC吸收支路电阻参数设计。借助桥臂辅助电路和电流能量耗散支路,配合相应的协调控制策略,实现直流侧故障电流阻断。依靠M‑HBSM故障阻断期间承受电压的最大值确定子模块的混合比例,把从故障阻断到桥臂电感续流衰减为零的时间小于ts作为转移支路电阻参数的选择原则,把从故障阻断到限流电感续流衰减为零所需时间小于tk作为能量耗散支路电阻参数的选择原则,分析了MH‑HB‑MMC故障阻断动态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5983422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424006.2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Inventor: 王佳蕊 , 孙勇 , 李少伦 , 胡枭 , 李德鑫 , 李宝聚 , 陈厚合 , 王惠锋 , 王大亮 , 孟祥东 , 张家郡 , 冷俊 , 王尧 , 吕项羽 , 陈璟毅 , 刘畅 , 张海锋 , 庄冠群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G06F30/20 , G06F17/12 , G06F111/04
Abstract: 一种多能耦合条件下新型电力系统最优能流优化方法,属于能流优化技术领域,以RIES总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最优能流模型目标函数。接着以电力子系统、天然气子系统和热力子系统建立约束条件。针对模型非凸非线性难以求解的问题提出了转凸及近似方法,将模型由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锥规划问题,极大提高了求解速度;本发明能够支撑大规模、多节点、强耦合的RIES最优能流问题的高效求解,并具备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6555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602122.9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虚拟总线技术的电力系统分布式通信方案,它将高效的分布式智能节点相互交互的分布式协调控制架构以及由虚拟总线与IEC‑61850模型融合,得到的高可靠性、高实时性的物联网通信协议,该方案能够使智能终端具有信息采集与汇聚和边缘计算能力,应用该方案的智能终端具备即插即用能力。与现有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相比,它使智能终端之间互联互通,能够就地分享重要信息,提高了信息交互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并且还实现了通信设备间的自动组网,以及设备的即插即用功能。本方案提高了系统有效吞吐量,工作在业务复杂的系统中时,在保证服务请求响应速度的前提下,对系统的业务模块起到了很好的解耦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