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RyR2蛋白的胞内纳米抗体在制备抗心力衰竭药物中的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9306011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1811131566.2

    申请日:2018-09-27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靶向II型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2,RyR2)的纳米抗体、编码纳米抗体的多核苷酸序列、包含其的载体和药物及其用途。该靶向RyR2蛋白的纳米抗体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编码该纳米抗体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通过实验验证,靶向RyR2蛋白的纳米抗体在小动物疾病模型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使得实验动物左心室射血分数相比对照组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动物模型心肌细胞RyR2磷酸化水平。因此,本发明的靶向RyR2蛋白的纳米抗体能够对心力衰竭起到有效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制备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具备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吡唑酮酰胺类抗真菌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440414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0466614.7

    申请日:2018-05-16

    IPC分类号: C07D231/52 A61P31/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吡唑酮酰胺类抗真菌化合物或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该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I所示:其中,X为O或S;R1为氢,或者位于苯环的任意位置的单取代基或多取代基;R2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环、脂肪环,或低级酰基;R3和R4一个为氨基,另一个为羰基氧。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的通式I的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活性特点,对包括真菌白念珠菌、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光滑念珠菌等等的抗真菌活性优于阳性药氟康唑。

    ATP结合盒跨膜转运亚家族C成员3在制备防治肠道病毒71型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057622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1910500985.7

    申请日:2019-06-11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抗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新靶点及应用。本发明以人结肠癌细胞(Caco‑2)作为靶细胞,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靶细胞转运相关膜蛋白的表达,来寻找可有效抑制EV71感染人结肠癌细胞的宿主因子,达到从源头(肠道)阻断EV71感染的目的。本发明发现ATP结合盒跨膜转运亚家族C成员3(ABCC3)在EV71感染Caco‑2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调ABCC3的表达,能明显抑制EV71的感染。本发明提供了ABCC3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肠道病毒71型感染药物中的应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因EV71感染所导致的手足口病、脑膜炎、脑干脑炎或脊髓灰质炎等疾患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治疗方案。

    一种栀子豉汤有效部位及其在制备神经保护药物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7296840B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710624693.5

    申请日:2017-07-27

    IPC分类号: A61K36/744 A61P25/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从栀子豉汤中分离纯化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活性的有效部位的方法,包括:用水或乙醇水溶液浸泡或回流制备栀子豉汤粗体物,再采用大孔树脂分别以少量水和乙醇水溶液洗脱纯化,收集洗脱液,浓缩,真空干燥。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栀子豉汤有效部位提取物在制备神经保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的栀子豉汤有效部位可明显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的损伤,阻止细胞LDH释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能降低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得率高,不污染环境,且药效非常明显,适合工业化生产。

    一种裸鼹鼠DRG神经元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2069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610919690.X

    申请日:2016-10-21

    IPC分类号: C12N5/0793

    摘要: 本发明涉及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裸鼹鼠DRG神经元培养方法。本发明综合使用多种培养基从胚胎期裸鼹鼠脊髓分离并纯化培养DRG神经元,摸索出了适于变温的啮齿类哺乳动物裸鼹鼠DRG神经元的合理培养方法。本发明方法能够简便、高效、经济的获得大量功能活性正常的裸鼹鼠DRG神经元,低氧条件下的培养能够保证这种细胞在离体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在体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便于直接在纯净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中进一步研究裸鼹鼠DRG神经元的特殊生理功能,从而为探索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并应用于临床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